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回复: 0

关于大脑,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二)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23-1-24 07: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期内容回顾:大脑与计算机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把我们的精神生活说成是计算机?
最早的一种说法最终被保存在《圣经》中,说人类是由粘土或泥土形成的,然后智慧的神将其灵魂注入其中。这种精神“解释了”我们的智力——至少在语法上是这样的。
公元前3世纪水利工程的发明导致了人类智力的水力模型的流行,该模型认为体内不同液体的流动-“体液”-解释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功能。水力的比喻持续了1600多年,一直阻碍着医学实践。
到16世纪,由弹簧和齿轮驱动的自动机已经被设计出来,最终激发了René笛卡尔等领先的思想家,断言人类是复杂的机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思维源于大脑中的微小机械运动。到了18世纪,关于电学和化学的发现导致了关于人类智力的新理论——同样,在本质上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19世纪中期,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受到通讯技术最新进展的启发,将大脑比作电报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直截了当地说,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未经验证的数字形态”,他把当时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人脑的组成部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较
每一个比喻都反映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可以预见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刚刚出现的几年后,人们就说大脑像计算机一样运行,大脑本身扮演物理硬件的角色,而我们的思想则充当软件。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 1951年出版的《语言与交际》(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一书,是开启了现在被广泛称为“认知科学”的里程碑式事件。米勒提出,可以使用信息论、计算和语言学的概念来严格地研究心理世界。
这种思想在1958年出版的《计算机与大脑》一书中得到了极致的表达,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在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未经验证的数字形态”。尽管他承认,关于大脑在人类推理和记忆中所起的作用,人们所知甚少,但他将当时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与人脑的组成部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比。
在计算机技术和大脑研究的后续进展的推动下,一项雄心勃勃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以了解人类智能,这一想法根深蒂固,即人类和计算机一样,是信息处理器。这项工作现在涉及数千名研究人员,消耗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并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技术和主流文章和书籍。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2013年出版的《如何创造思维:揭示人类思维的秘密》(How to Create a Mind: The Secret of Human Thought Revealed)一书中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他推测了大脑的“算法”、大脑如何“处理数据”,甚至从表面上看它的结构如何类似于集成电路
人类智力的信息处理(IP)隐喻现在主导着人类的思维,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科学领域。事实上,没有任何形式的关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论述不使用这个比喻,就像在某些时代和文化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关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论述不涉及精神或神一样。在当今世界,IP隐喻的有效性通常是毫无疑问的。
但IP的比喻毕竟只是另一个比喻——我们讲述的故事是为了让我们实际上并不理解的事情变得有意义。就像之前的所有隐喻一样,它肯定会在某个时刻被抛弃——要么被另一个隐喻所取代,要么最终被实际的知识所取代。
就在一年多前,在访问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研究机构之一时,我向那里的研究人员提出挑战,要求他们在不参考知识产权隐喻的任何方面的情况下,解释人类智能行为。他们做不到,当我在随后的电子邮件交流中礼貌地提出这个问题时,几个月后他们仍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提供。他们看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并不认为挑战微不足道。但他们无法提供另一种选择。换句话说,IP的比喻是“粘性”。它用强大的语言和想法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很难围绕它们思考。
IP比喻的错误逻辑很容易阐述。它建立在错误的三段论的基础上——只有两个合理的前提和一个错误的结论。合理前提#1:所有计算机都能智能运行。合理前提2:所有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器。错误的结论:所有能够智能行为的实体都是信息处理器。
抛开形式语言不谈,仅仅因为计算机是信息处理器就认为人类必须是信息处理器的想法是愚蠢的,当有一天,IP的比喻最终被抛弃时,历史学家几乎肯定会这样看待它,就像我们现在认为液压和机械的比喻是愚蠢的一样。
如果IP的比喻如此愚蠢,为什么它如此具有粘性?是什么阻止我们把它刷到一边,就像我们可能会刷到挡住我们去路的树枝一样?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不依赖脆弱的智力拐杖的情况下理解人类的智力?那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如此倚重于这一特殊的拐杖,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呢?毕竟,几十年来,IP这个比喻一直在指导着多个领域的大量研究人员的写作和思考。代价是什么?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p3JUWM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