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定开始写篇文章,起因是源于好友的一次吐槽。
好友在不久前刚换了一份工作,薪资比从前那份多了30%左右,可是我还没来及祝贺她,却提前收到了她的抱怨。
“我感觉我的生活好像变得只有工作。”
“我每天七点半起床去上班,然后六点下班回到家,中间除了午休时间我都是在工作,就连回到家我也不能喘口气,我还要为了明天的工作做计划,一忙就忙到十一十二点。”
“除了工作我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我现在连视频也不刷了,我感觉我变成了一个空壳子。”
听完这些抱怨,我问道她:“那你跟从前那份工作比你收获了什么?”
好友答道:“钱啊,收获比从前多一部分的钱。”
随后我又问:“那你觉得工作占用了你太多时间,失去了你原本的生活对吗?”
好友回答:“除了时间,我感觉我还失去了快乐,我原本计划的生活被工作完完全全打乱了。”
与好友聊完之后,我开始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平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呢?
《银魂》里面有一句让很多打工人产生共鸣的一句话——“和你们这些少爷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
一句话,道出了好多人的心酸疲惫以及无奈愤慨之情。
我国一周的法定工作时长是40个小时,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为八个小时。
我们常常会看到某知名企业家、或是演绎界明星,在接受采访时大言不惭的提到自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休息不到五个小时。
即使这样他们大多数还是容光焕发,而每天仅工作八个小时的普通人却都是垂头丧气的。
让人不禁怀疑,是人体构造导致的反差还是说这些成功人士本身就天赋异禀?
压力跟动力
这里我们就要讲到关于压力跟动力的问题。
当动力和压力没办法成正比,压力太大,动力不足,就会出现
“竭耗感”
,这种感觉是可以切实感受到的。
也就是现在年轻人挂在嘴巴的那句:“我枯了!”其实这就是压力过大,内心产生不堪重负,逐渐更不上节奏的心理特征。
这种“无力感”也会通过内心反射到身体上去,于是便有昏昏沉沉、四肢僵硬、肩酸脖子痛等一系列的身体毛病。
长期下来,很多人就开始怀疑起自己来,我得抑郁症了?我生病了?
其实不然,这个时候的你,只是不健康了,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说。
即使这种症状是没办法得到医生的确诊。但任由它发酵下去也是不容小视的。
心理专家的建议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进行调节。
1
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看遍了所以企业家、明星的采访之后,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发挥超常,是因为他们从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他们的动力远远大于他们的压力。
xxx明星喜欢演戏,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演员,即使是在成名之后,她还是一年365天扎在剧组。
源于热爱,他们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生活,分开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找到生活。
相较于他们,
我们想要收获快乐分散压力,就需要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喘上口气来,将一部分注意力分散到别的地方。
2
偶尔给自己“断电”
“断电”顾名思义即使断绝一些的电子商品,手机、电脑、平板等。
“断电”的作用,就是让你从电子恐慌中解救出来。
很多人也包含我本人在内只要手机一不在身边,就感觉天塌下来似的,担心会错过重要的消息、没来及看今天的热搜、闹钟关没关等。电子产品总让我们“心神不宁”。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断电计划”,每天固定2-3个小时时间进行断电。
不去触碰任何的电子产品,这个时间我们能可以用来看书,运动等。
释放内心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静下心事情。根据科学研究,睡前不去触碰手机,对我们的睡眠也有一定的帮助。
3
利用莫法特休息法
重复在一件事情是很容易产生疲惫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到莫法特休息法。
在不同的工作类型中进行切换,将创造性的工作和非创造性的工作进行
有机结合。
例如:我将今天的工作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上午时间我用来写ppt,下午的时候我就安排自己打扫卧室。
这样我不仅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还降低了我的疲劳感。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补充营养、早点入睡、提高工作效率都可以让你不那么无精打采。发现了不去处理才是最严重的错误。
我们应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如果自己处理不了我们可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q4OtSat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