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回复: 0

新城市志|剑指副中心,芜湖会成为安徽第二城吗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7-16 18: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年,打造省域副中心几乎是与强省会建设并驾齐驱的两种区域发展逻辑。最近,又有一地在省域副中心建设上亮出了自己的大招。
日前,安徽省芜湖市正式印发了《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细化提出33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芜湖的优势在哪里
芜湖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雄心,直接体现在它所制定的发展目标上。比如,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到2035年,力争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
芜湖的“副中心梦”实际存在已久,并获得了省级层面的积极支持。2021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今年初,安徽省又出台相关意见,支持芜湖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标志着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了正式的“施工图”。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提出打造省域副中心的城市有不少。相对来说,芜湖算得上是佼佼者,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2022年芜湖GDP达到4500亿,虽然在全国近20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只排名中等水平,但考虑到其常住人口不到400万,人均GDP已经算很不错了。在安徽省内,芜湖的人均GDP仅略低于省会合肥。
再比如,在城市最重要的竞争力——产业方面,芜湖的实力不可小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车。目前,芜湖拥有奇瑞、比亚迪、江淮等多家汽车生产商。2022年,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30.8%,整车产量111.1万辆、同比增长36.5%,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增长125.8%,汽车销售总量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芜湖已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首位产业,提出首位谋划、首位支持。目前,该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家,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00多家,培育出上市企业4家。今年前5个月,芜湖汽车产量35万辆,占全省一半以上。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新产业风口,也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新的变量因素。芜湖在这方面抢得先机,无疑为自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抓到了最具分量的一张牌。这种产业上的竞争力优势,以及在全省的地位,是很多其他副中心城市所难以比拟的。
芜湖冲刺省域副中心,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背靠长三角。此次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比如,对标对表学习沪苏浙,争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相关政策落地芜湖;争创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打造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载体;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上海松江),构建“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于省会城市之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相关政策、资源等重新分配的过程。对多数副中心城市来说,这种重新分配主要局限在省内进行。但在区位上“左右逢源”的芜湖,则可以借势市场更大、发展要素更为充沛的长三角地区,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发展资源,大大超越了对一省一域的依赖。如长三角广阔的市场、丰富的科创资源、完善的产业链等,都能够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助力,以及更大的想象空间。
安徽需要芜湖“站出来”
不过,对芜湖而言,要真正成长为安徽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挑战也客观存在。
比如,人口方面,当前合肥常住人口已接近1000万,但芜湖的常住人口仅373万,在安徽省内只能排到第八位,放在全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中也属于“小体量”。这次实施意见提出,芜湖要力争在2035年实现常住人口突破500万,这意味着芜湖也看到了不足。
但是,要实现该目标,也就意味着,未来十来年,芜湖的人口增量要超过一百万。这置于当前的人口形势下,难度不算低了。可以参考的是,芜湖2022年的人口增量仅5.9万。
在经济总量上,排名省内第二的芜湖,还面临第三名滁州的追赶。
此外,芜湖在地理区位上“左右逢源”的另一面则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省会合肥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虹吸”。并且,当前安徽也明确提出了“强省会”战略。而相对于成都、武汉、西安等典型的强省会城市,合肥的首位度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近几年的状态看,合肥在产业、科创等方面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也处于快速“成长”的状态。在这样的现实之下,芜湖要缩小差距,扩大自己的发展优势,必须得强化与合肥的错位发展,在新的竞合关系下唱好“双城记”。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看,正是因为目前合肥人口、GDP等占全省的比重都还留有“余地”,这也给了其他兄弟城市,如芜湖更多可以追逐的空间。
而对芜湖委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任,也是安徽加速全省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知道,打造省域副中心,实际也就是为全省在省会城市之外,开辟第二动力源。正如今年4月,“芜湖发布”发布的题为《“一城独大”不是春》的文章所指出的,安徽明确了“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冲刺”的“小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看,芜湖的确是最应该“站出来”的城市。
芜湖的启示
近年来,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风向。这背后其实是部分中西部省份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情势使然。
一方面,包括安徽在内,中西部不少省份的强省会效应已经比较明显,经济总量也站上了新台阶,已有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来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尤其是像芜湖这样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理区位优势的城市,因地制宜地鼓励其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对发展资源禀赋的积极利用。
另一方面,对于人口大省来讲,要继续提升城镇化率,挖掘发展潜力,包括促进就业,都必须要更加依赖于“多轮驱动”。如果继续依赖省会城市这一“单中心”,边际效益势必下降。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多次提到,要防止城市盲目“摊大饼”,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安徽明确支持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对这样一种新的区域发展逻辑和趋势的顺应。而芜湖之于其他副中心城市建设来说,至少有两点重要启示。
一,打造省域副中心还是要落到产业上。副中心建设需要政策支持,需要综合人口、区位等多种因素,但并不是单纯“规划”出来的,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到地方的产业基础。各地建设副中心,都应该产业先行,才能确保实至名归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形成全省的第二增长极。
二,到底是打造副中心,实行“多中心”发展模式,还是坚持强省会优先,应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对安徽来讲,合肥还不算典型的强省会,且依然处于快速“壮大”的阶段,看起来同时搞“副中心”的紧迫性不是很强。但对于芜湖这样在产业、区位上都有突出优势的城市,就应该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助力其快速发展,否则就很容易带来资源和机遇的浪费。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phF98fr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