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0

以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7-3 11: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之一。以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是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维度。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大历史观。“大历史观”表明既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审视事件的历时性意义,又要基于事件运行的空间维度分析该事件对其他要素发展的现时性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现实的人”,不仅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入手,在阐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且还从横向空间视野,基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趋势,提出了“世界市场”和“共同体”的概念,充分表明唯物史观与大历史观具有本质上的契通点。
一方面,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深化对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必然性的研究。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动态调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大历史观研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既剖析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统筹各种要素的实践决心,又阐释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由此为全面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论析乡村振兴“依靠谁”和“为了谁”的实践理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为历史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为此,以大历史观研究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既阐明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始终依靠人民的实践方向,又秉持以人为核心的论证原则,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指向与评价体系。
以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史为文化观照
我国农民农村建设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了农业革命。自此,从三皇五帝的农业耕作,到周朝基于农业经济而形成的“以德配天”理念及其宗法礼治的确立,乃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传统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乡村长期以来是滋养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的破坏和冲击,加之各类战乱和灾荒不断,乡村逐步走向破败,农民生活极度困苦,使“拯救农村”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多知识分子的实践追求,当时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乡村建设运动中。然而,这场旨在维护国民政府权威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必然以失败告终。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善用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立足农耕文明的厚重土壤,在大量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的理念。在“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毅然开启在农村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使广大农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后,不仅突破对旧式农民起义的路径依赖,而且在精神上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农民获得土地和解放,逐步实现了物质共享和精神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期实践,中共八大更是客观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针对“三农”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成效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强调将农民农村摆脱贫困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为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带动整个改革开放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且坚持以大历史观科学谋划了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宏图。
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既要基于历史的纵向维度,以我国农耕文明为文化基底,深刻理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渊源与价值旨归,又要基于历史的横向维度,科学探析中国共产党善用大历史观推进乡村建设和始终追求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经验。由此,更以纵横相交的历史逻辑,形成以厚重历史和文化条件为基底的理性思维,探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的科学方法。
以对人类减贫事业作出贡献为重要突破
人类同贫困斗争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共性。历史证明,不论是从纵向维度回望人类反贫困斗争史,还是基于现实空间放眼当今世界各国的减贫举措,人类始终都在努力同贫困作斗争,并历经了从防治饥荒到增加社会福利,再到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推动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美国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德国的乡村竞赛发展计划、韩国的“新村运动”等乡村建设运动,都曾试图解决工农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运动,其本质上并未能真正帮助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加之全球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突出问题,都使人类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基于大历史观强调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对我国“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又是为人类减贫事业谋划科学方向的重要实践。一方面,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指引下推进的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实践,有助于保证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三农”工作主动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可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以及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突破,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力求发展、自强自立、协同合作的奋进精神,这些精神提亮了人类减贫实践的精神底色。
因此,以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可从人类反贫困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审视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并基于此研究实践经验系统探究对人类反贫困斗争的理论认识,还可从当前全球发展的横向维度,研究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研究让世界全面理解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也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以此,不仅提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的价值意蕴,而且突破人类减贫问题研究的基本视域。
总之,以大历史观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具有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创造性和实践的科学性。要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历史的厚重土壤,全面审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又从横向视野研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明确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要在纵横交错的历史视野中,全面凸显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初心使命,以及将人类解放作为责任担当的价值表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研究”(21XDJ024)阶段性成果)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pRWzTcl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