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昂族是云南省德宏州最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把茶叶作为图腾的民族,被誉为“茶的子孙”。酸茶是德昂族世代品饮的古老茶饮,但一直鲜为人知。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入选的名录体量庞大,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德宏州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入选,成为四十四分之一,让更多人知晓了酸茶的文化意义。5月20日,在以“中国茶·世界享”为主题的第五届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从“四十四分之一”出发,更多人讲述了他们和“茶非遗”的故事。
第五届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现场
一
申遗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云南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艺来说,意味着“被看见”。
德昂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部的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目前全国仅有近三万人口。迎客茶、提亲茶、道歉茶、建房茶……德昂族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茶,因此当地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茶是德昂族的根。
“德昂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张艺告诉记者,由于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过去,德昂酸茶的制茶技艺只能靠口传口授,代代相传。
云南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艺分享
论坛上,张艺分享了一些新的变化。“申遗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德昂酸茶。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传承人,我们想通过创新,将这个古老的茶品与现代的消费品饮方式相衔接。” 她说,现在很多企业不仅开发了挂耳茶包和冷泡茶等产品,还创造性地将酸茶与酒、咖啡结合,做了调饮,很受年轻人青睐。“此外我们也利用拍摄短视频和茶山研学等方式,记录和推广德昂酸茶的制作技艺。”
作为四十四分之一,“小众”的德昂酸茶,已经趁着申遗成功的“东风”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
“杭州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金骏眉、云南的普洱茶我都很爱喝,不同产地的茶有着不同的风味,我觉得很神奇。”会场上,一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茶人朋友对中国茶如数家珍。
他叫刘龙,是一名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留学生,带他走近中国茶的“指路人”是他们学校茶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经常会带不同品类的茶跟我分享,讲述这些茶背后的文化,并教我泡茶的技巧和礼仪。每次回国,我都会带着这些好茶和精彩的故事同家人朋友分享。”
外国茶人参加论坛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高校设立茶学专业也几乎是中国独有的,“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中国茶产业服务的。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把中国茶和茶文化传向世界。”在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看来,中国茶学科是与时俱进的。他所在的浙江大学茶学学科会根据现代茶产业发展而变革调整教材内容,把更多的其它学科(生物、化学、机械、医药等)的知识及现代化的高精尖技术和茶学相融合,充实茶学教育,促进中国茶学教育科研的发展。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分享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王岳飞说,非遗守正创新,培养人才是关键。“我们还想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茶非遗’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编写‘茶非遗’教材和科普读本,甚至开设‘茶非遗’课程,培养更多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洁与湖北恩施学院共同创办了特色产业学院硒茶学院,“从2018年开始,我们针对非遗传承的制作技艺开班授课。招生人数从一个班30人到50人,至今我们培养的非遗传承人达到500人。”何洁发现,来报名学习制作技艺的学员结构呈现年轻化、女性化的态势。“很多年轻人开始爱钻研茶,很多女性学了制茶技艺以后,回到自己的乡村就办起了工作室。我们培养了这些技术能手和乡村工匠,他们带着技艺回到家里,带领当地百姓一起通过制茶这门技术,把绿叶变‘金叶’这也是我们保护传统制茶技艺的一种方式。”
除了学校,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福建省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孙威江介绍,福建这几年还通过举办炒茶、制茶等技术能手技能比武活动,提高非遗技艺的水平;开设非遗研修班、培训班,促进师徒传承和代际对话,使古老的技艺习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延续、发扬、传承光大。
三
“以前,安化人不富裕,但是今天你走近安化,最漂亮的房子是茶厂,人气最高的地方是茶园,财富最多的人是茶厂的老板。从两三岁的黄髫小儿到八九十岁的耄耋老者,都离不开一杯茶。”圆桌交流环节,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用诙谐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一幅安化因黑茶而兴的画卷。在这里,从两三岁的黄髫小儿到八九十岁的耄耋老者,都离不开一杯茶。于安化而言,一片叶子,不仅是商品,它早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这些年安化更是抢抓发展机遇,做深‘三茶’统筹文章,使黑茶产业由脱贫攻坚的主角,成长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肖伟群说,在今天的安化,已经形成了“无黑茶不安化,有安化必黑茶”的共识,这个目标会毫不动摇坚持下去。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也分享了六堡茶“火速出圈”的“秘籍”,“这几年,我们六堡茶能够迅速走红,除了六堡茶的品质的特征以外,更多是我们在积极推动六堡茶的‘非遗+’, 在‘非遗’加产业、加文旅、加新模式等方面做足了文章。”拿“茶非遗+新模式”来说,通过举办六堡茶斗茶大会进一步打响了六堡茶的名气,最终实现了产销两旺、量价提升的效果。
除了广西,我们看到,一些产茶区也正在通过“茶非遗+旅游”“茶非遗+民俗”“茶非遗+节庆”“茶非遗+演艺”“茶非遗+展销”和“茶非遗+景区(街区)”等茶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入选人类非遗名录,是“中国茶”和中华茶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新台阶、新起点、新征程,也是推动中国从世界茶业大国走向世界茶业强国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往后“中国茶”如何行稳致远?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解锁更多的“非遗+”或许是答案。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19万亩,涉茶农户8万余人,产值10.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占涉茶农户人均收入的24%。深挖茶文化、创新茶科技、做强茶产业,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金晨旦“透露”了数据背后“三茶”统筹发展的努力。政府部门、专家学者、非遗代表,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国茶”的内涵,让一杯茶香飘得更远、传得更响。
潮新闻助力茶产业发展
凝聚力量、共谋发展,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多股力量集中发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作为论坛的承办单位,在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级重大传播平台潮新闻、全国综合性茶文化刊物《茶博览》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主阵地作用,形成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oaADOdi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