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和
消费电子产品的“心脏”,
续航极大影响消费者
购买意愿。
宜兴籍科学家、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黄富强领衔发明了
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新方法,
可大幅提升续航能力。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黄富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清华大学助理教授董岩皓合作完成,相关成果1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在线发表。
高电压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电压的升高,锂电池容易出现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破裂、电解液分解、电池内部产气和体积膨胀等安全问题。为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渗镧”离子交换制备新方法,巧妙地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了仅有几纳米厚的超薄钙钛矿“保护层”,显著提升了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
《自然·能源》审稿专家认为,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了一种三维应变钙钛矿包覆锂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准外延”结构设计新思想,其独创的“渗镧”制备新方法十分亮眼。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实现了超薄钙钛矿纳米层的高度均匀性包覆,可调控性强,有效抑制了材料中氧气的释放,这是目前产学研界已知包覆方法难以实现的。
此外,“渗镧”制备方法还具有优异的普适性,简单优化后即可实现高电压钴酸锂、高镍三元、无钴富锂锰基等各类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规模制备,破解了部分正极材料难以产业化的长期难题,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新型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可大幅提升电池续航能力。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gre7VJ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