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回复: 0

关系之流:情感的链条,将我们导向何方?

[复制链接]

6

主题

10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3-1-12 08: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岁末,意识流的写一写。


娃前段时间让我养宠物,猫猫或者狗狗,想想买回来他好玩,但喂养等都是我的事情,就拒掉了,后来娃又说养乌龟吧,今天下楼就主动提出给他买。

买了一只,后来想太孤单,又买了一只,店员说一公一母吧,我说:会不会下蛋呢,她说未来会呢,不过还早着呢,那个也不好弄,我们都伺候不好。觉得那个龟蛋可能会死,想了下让她换成公的,这样比较不用去承担龟蛋可能会死的负担。

的确,开始一段关系,要很谨慎。



最近,个人体验也在深层次的关系层面探索,确实就如同来到沼泽地,不知道如何突进,似乎很东西都是自己不熟悉的。原本以为自己爱写写画画,情感体验还满丰富的,但直到关系层面去探索去表达,会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停留在幻想层面多一些,能够安全去表达的情感,乃至在边界中去试炼情感,这些体验都会比较少。

换一种说法就是,关系的自在性在于,我们不担心靠近,也不惧怕失去,随缘地进入一段关系,投入其中;有任何因缘不继续了,或者变淡了,也不会过于伤心。

当然,这个关系的底层,从心理学的说法,是从婴幼儿和妈妈的二元关系,慢慢地到和父亲的三元关系中逐渐习得的,打下的底色。

那如果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和父亲的依恋关系,父母的依恋关系没有太好,那基本上之后就要付出很多的心力来重构,这通常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来重新习得的,或者自己有孩子后通过跟孩子的互动来习得的,再或者通过一些重要他人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来习得和稳固。



心理学上当然有很多的演绎,比如回到最初,如温尼克特所说意识将成形未成形那些混沌的空间,去感受一元如何变成二元,爱恨如何两分,怎样和这个世界产生连接,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留待日后有机会再写。

佛学上老师告诉我的是:对念头的不认同、不纠结,会让人轻松不少。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其实都不能够太去认同,无论人事物,一个标签还是一段关系,都是如此,“不然就如同苍蝇拍见到苍蝇,非要黏上去,那么稳固”。

有时候,我们见到投缘的喜欢的人时,那种粘着如胶水的东西,就是这个;那反过来我们见到不那么投缘的人乃至曾经有恶缘的人,就是会没来由地爱生气。

如果可以观察,其实很多东西似乎不是互动的当下带来的,而是在开口说话之前,似乎很多的前缘早已——观察了很多人的互动,真的是能找到蛛丝马迹。

所以,无论见到来报恩或者报怨的人,我们都一颗平常心,一颗敞开的心,那么境界才会比较容易过去,比如我们不会因为太过黏着,而执着于眼前这个人,非她不可。我们也不会太过讨厌,而觉得恨不得一些人在我们眼前消失。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比较难的,自己也因此做了一些错事,向那些朋友,真诚的道歉。



另一方面,到四十不惑的年纪,那些让自己不那么自在的东西,会本能地稍微拉开一些距离——无论这是让自己很开心,或者让自己很不开心的。

因为,开心或者很不开心,也是情感的一种定义,也都是头脑和身心状态的一种占据,一种束缚。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讲起他每周要来回单程开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来上班,往返四次,就觉得挺动容的,也会有点心疼他。并不会希望他太累,也不会希望他太奔波,因为他有恩于我。

这种看到别人的苦,连带地可能就不会太想从他身上再索取更多,而是自己可以因为他给予的关怀而扩展,为了其他人不那么苦,而做点什么。

这个在我看来,可能是我追求的一种情感的状态了。

任何只是局限于二元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还是其他,其实到深处也都是死胡同,无限制的彼此索取,但如果敞开,那这种关心和爱护就会因而升华,关系才会更加自由。

关系到最后,好像如果指向于消弭这个自私的我,那可能是正确的方向了,反之,让一个人越来越狭隘,都是要警惕或者远离的。

愿你我都可以在关系中更自由,真正有所得。

心理咨询师若水的原创文章,谢谢您看完~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