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回复: 0

非凡十年丨广州打捞局:生命至上不辱使命 开路先锋破浪前行

[复制链接]

9

主题

13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22-12-21 18: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江海会说话,那些不惧风浪、勇毅前行的救捞勇士,定会听到来自江海的褒奖。
如果海风有情意,那些在茫茫大海上不畏艰险、奋斗拼搏的救捞英雄,也会收到海风的赞叹。
历史是奋进者的坐标系。对广州打捞人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攻坚克难的十年、砥砺奋进的十年,更是硕果累累的十年。
时间是开拓者的刻度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打捞局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苍生,坚守“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勠力同心、团结一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乐章;锲而不舍开拓创新,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技术突破,在沉管隧道和海上风电等工程建设领域成就多项“世界之最”和“全球首例”;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不断擦亮广州打捞的服务品牌,在有效支撑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时间回溯到2017年11月27日凌晨,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一声巨响打破了海面的平静。满载黄沙的货船“锦泽”轮与它船发生碰撞,“锦泽”轮倒扣90度下沉,随即沉没。
“当时存在很多未知数,船上还有多少人是生是死,我们都不掌握,但我们绝不放过任何生还的可能性。”临危受命的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第四工程分队潜水队长、高级潜水员钟海锋回忆说。
救助“锦泽”轮遇险船员。
紧张的搜救工作持续了30多个小时后,救捞队员在一个密闭船舱发现了7名幸存者,并率先救出1名。“当时那个船舱只剩下不到50厘米的高度没被水淹没,剩下的6人里已经有一人昏迷,氧气越来越稀薄,时间每过一秒就意味着生还机会少了一分,非常危险。”危急情形让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救捞队员都捏了一把汗。在岸上指挥的钟海锋二话不说马上换上潜水装备。“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其余幸存者从死亡边缘拽回来。”钟海锋说。
水下情况异常复杂,货舱中的沙子和船上散落的物品“搅”在一起,能见度变得更差,身经百战的钟海锋也感到非常棘手。
还有更严峻的考验。事故发生后,船舱里的幸存者试图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但在昏暗的水下,他们的尝试显得无济于事。30多个小时过去,幸存者的体力和精力消耗殆尽,情绪变得异常不稳定,当救援人员到来时,他们竟然不相信自己还有机会活着出去。
费劲挤进船舱后,钟海锋竭力安抚极度恐慌的幸存者。在快速教幸存者用咬嘴呼吸的方法后,钟海锋果断开始营救。他一手拉着牵引绳,一手拽着幸存者往上游,然而在狭窄的通道里,幸存者被周边漂浮的杂物绊倒了,原本捏着鼻子的手本能地松开,呛了一大口水。
“他原本已经稳定的情绪消失无踪,开始不听指挥,用剩余的力气拼命摆动手脚,把我也往回扯,我当时也被吓到了。”钟海锋说,不敢有半点犹豫,加大力气拽紧他一点点往上走,经过惊险而漫长的10分钟,这名幸存者被成功救起。
看到被救的人脸上的表情从惊慌错愕到逐渐平静,钟海锋很是欣慰,本来他可以换其他队友接班救人,但一想到水下还有那么多命悬一线的人,他一扭头又扎进了水里。钟海锋拼尽全力,30分钟连续救出3名幸存者。而这次救援,广州打捞局成功救助5名幸存者。有惊无险赢得这场生死角力,创造了翻扣船水下救援的奇迹。
这是广州打捞局承担的众多重大救捞任务的一个缩影。10年来,广州打捞局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最高价值追求,积极践行“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把履行好海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公益性职责作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汇聚力量,应对处置海上各类重大风险,以实际行动牢牢守住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天鸽”台风应急处置、“东方之星”轮翻沉救助打捞、琼州海峡海底光缆抢修、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救援、贵州六盘水客船侧翻事故救援、云南金沙江农用船翻沉事故救援……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任务考验面前,广州打捞人用舍我其谁的担当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展现了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雄厚实力和精神风采。
10年来,广州打捞局共部署船舶救助值班待命4658艘/天,执行救助任务155起,应急抢险打捞任务62起;出动救助力量334次,救助船舶55艘,获救遇险人员389人,获救财产价值33亿元。
国内救捞困难重重,跨国救援则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因素。生命至上,广州打捞人从不退缩、从不动摇、从不放弃,忠诚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在一系列国际重大救捞事件中不辱使命。
2018年3月21日,马六甲海峡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海难事故:一艘多米尼加籍挖沙船“荣昌8”轮在马来西亚麻坡巴冬水域(马六甲海峡南部)倾覆,船上18人遇险,其中包括16名中国船员。
参与马来西亚翻扣船“荣昌8”轮应急救援。
险情重大,情况危急。“接到紧急任务后,广州打捞局第一时间成立赴马来西亚应急救援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的跨国大救援。”广州打捞局打捞业务处副处长林启明介绍,他们的责任是应急救援,任务是把同胞带回家。
时间就是生命。在空气、水温等相关条件满足下,遇险人员水下生存的黄金期为72个小时。抢夺“黄金72小时”,是救捞人与死神的殊死角逐。
穿戴着厚厚的潜水设备,水下作业体力消耗相当于岸上的6倍。在翻扣船的内部救人,危险无处不在。虽然遇险船仍然处于漂浮状态,但为了救人,救援队放手一搏:进船舱来回搜寻,竭尽全力,只为了找到遇险者。
船舱内传来了敲击声!救援人员精神为之一振。潜水员张桂华和邓烨用手中唯一的铁锹,一点一点地撬动幸存者可能的所在地——泵房。
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邓烨和张桂华终于进入了只有1.5米见方的狭小泵房里,发现了2名幸存者。由于在水下困了50多个小时,幸存者身体接近虚脱,精神几乎崩溃。
“不要怕,请放心,一个一个来,我们一定会把你们安全带出去!”邓烨紧紧抱住幸存者,尽力安抚。张桂华立即返回水面取呼吸设备,带领被困人员出水。超过55个小时!这2名幸存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在这次跨国救援中,应急救援队员共入水18人次,对难船生活区、机舱、泵房、船头储物舱、货舱等每一个可能存在失踪船员的舱室都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救出2名被困超过55小时的幸存同胞,创造了跨国实施海上翻扣沉船救生的新纪录。
生命奇迹,使命铸就。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执行“荣昌8”轮救援任务救援队,荣获2019年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特别勇敢奖”表彰。
同样写进广州打捞局跨国救助打捞工作史的经典案例还有很多。“我局还执行了泰国普吉岛倾覆游船搜救,完成了马来西亚‘宇航258’、印尼‘Thorco Cloud’轮沉船打捞,实施了越南海域沉船‘NORDANA SOPHIE’轮水下抽油等重大任务。”广州打捞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吴建成表示,跨国救捞的出色表现展示了中国救捞的专业实力。10年来,广州打捞局共赴国外执行任务10次,救助45名外籍遇险人员,救助5艘外籍船舶。在广州打捞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上救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创新驱动 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广州打捞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生产经营需求为导向,加大关键生产工艺的攻关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技术优势,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了丰硕成果。
完成“夏长”轮打捞工作。
10年来,广州打捞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授权专利43项,发表论文98篇,软件著作权3项,专著3部。2021年,广州打捞局被广东省科技厅授牌成立广东省海洋工程施工与水上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广州打捞局围绕产业发展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培育行业领军实力、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州打捞局规划建设科技处处长汤锦涛表示,这些成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促进该局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履职效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救助打捞领域,2013年,广州打捞局采用大口径气升式抽泥器卸货、引进吸力锚式锚固基础、利用800吨浮筒增加扳正力矩、设计梯形吊梁提供吊力等一系列的创新性技术及工艺,对散货沉船“夏长”轮进行整体打捞,刷新了国内整体打捞沉船吨位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对大吨位沉船打捞技术实现了新突破。

在海上风电安装领域,广州打捞局发明了以“适用恶劣海况的风机平台船及海上风机施工方法”为代表的整套风机安装完善的解决方案,集风机装载、运输和海上安装为一体的一站式安装方式,开创了国内风机安装先河,突破了长久以来恶劣海况无法进行风机安装的难题,根本上解决并提高了“抢装潮”以来冬季风机安装效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沉管隧道领域,广州打捞局在大型沉管管节浮运、管节远距离急水流狭窄航道拖航、管节沉放安装轴线控制、管节基础施工与检测及沉管最终接头施工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主编单位参与编制国标《沉管法隧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该规范获得2018年度“市政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度“广东省建设科技与标准化协会标准项目奖”一等奖以及“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半潜船运输领域,广州打捞局掌握了制定半潜船重大件运输技术手册的关键能力,实现重大件运输技术突破。独立制定的半潜船重大件运输技术手册,多次通过国际著名的第三方技术机构的严格评审和检验。该局在半潜船运输领域的《半潜船装载超大型三文渔场跨洋远距离运输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半潜船大型结构物滚装载运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成果分别获得中国航海学会2019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21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半潜船重大件运输业务已成为广州打捞局的核心竞争力和“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年来,广州打捞局始终以履行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责为立局之本,把应急抢险救捞能力建设当做核心要务,着力提升履职的装备能力、技术实力和人才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打捞专业力量。在装备建设上,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能力逐步增强,快速清障打捞能力有了新的突破,溢油回收能力日益完善。
谈起主要新增的重大装备,汤锦涛如数家珍:在大型起重船方面,实施了4000吨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动力定位改造,新建了1200吨插桩式抢险打捞工程船“华祥龙”;在大型半潜船方面,新建了3万吨、5万吨和8万吨级半潜打捞工程船各1艘,12000吨抬浮力打捞工程船2艘;在救捞拖轮方面,新建了10880千瓦、4854千瓦远洋拖轮各1艘,购置了16000千瓦、5840千瓦、4144千瓦三用拖轮各1艘;在专用打捞装备方面,购置了200米水下导向攻泥器1套,450吨线性绞车1批、3000米作业型ROV1台、大型打捞抓斗1个等;在溢油回收装备方面,新建了1艘大型溢油回收船(在建),配置了1批溢油回收设备。

“华天龙”打捞乌克兰沉船。
“随着大型打捞船舶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我局沉船整体打捞能力从3万吨逐步提升到10万吨,通过线性绞车作业系统抬浮方式将打捞起重能力由4000吨提升到2.5万吨,水下搜寻深度从60米以浅提升到3000米以浅,沿海浅海恶劣海况下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水下沉船攻千斤方式由人工转换为机械作业,显著提升了我局打捞效能。”汤锦涛说。
比如,2019年,广州打捞局首次采用外挂式推进器实现了DP功能,利用三维实时声呐系统等先进设备,成功打捞印尼“Thorco Cloud”轮沉船。“此举极大提升了广州打捞局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在国际救助打捞协会(ISU)召开的‘打捞和残骸清除年会’上就该轮残骸清除项目做了主旨演讲。”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副处长李昌介绍。
蛟龙入海大展雄风,逐梦大海阔步前行。在全力以赴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广州打捞局在大风大浪中踔厉奋发,通过立足于现有装备,并加以创造性运用,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一项项抢险打捞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锻炼了一支“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捞铁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书写了精彩的救捞篇章。
碧海蓝天党旗红,奋楫笃行守初心。
“我们始终牢牢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理念,把党建工作和打捞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发展,以发展成果检验党建成效。这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吴建成表示,该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力量为着力点,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形成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实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向同行、共同发展。
“华祥龙”党建活动。
广州打捞局始终坚持将党支部建在船舶和项目上,不让党建工作出现空白点,船舶在哪,党支部就跟到哪;工地在哪,党支部就建到哪……目前,广州打捞局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80个,其中党委3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71个,实现了全覆盖。该局还通过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更有力量。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无数次重大抢险打捞任务中,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在困难面前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支部就是一个突出代表。项目党支部成立了“三创工作室”,引导党员集思广益,为硬核团队建设挖潜力、树标杆,项目团队开创性地研发出3D碎石整平清淤船、外海复杂航道曲线变宽管节长距离浮运拖带等43项专利,激发党员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项目部加速推进施工进度。
“我们聚焦‘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沉管上,誓言刻在头盔上,业绩写在大海上’的思路,打造深中特色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建设。”广州打捞局深中通道S08合同段项目经理、党支部书记孔维达说。
党建引领的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广州打捞局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该局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沉淀,提炼出包括打捞宗旨、打捞定位、打捞精神、打捞作风等12个方面的文化理念,对外积极宣传广州打捞文化,持续讲好广州打捞故事,极大提升了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10年来,广州打捞局不仅荣获交通运输部文明单位,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共有12个集体、29名个人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展现出高素质救捞铁军形象。其中,4000吨起重打捞工程船“华天龙”总监钟松民荣获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钟海锋荣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感动交通十大人物,钟海锋、广州打捞局赴马来西亚执行“荣昌8”轮救援任务救援队分别荣获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2018年、2019年“海上特别勇敢奖”……
闪亮名片
海上风电建设 铸就创新品牌 服务经济发展
“过去10年,我觉得,我们打捞发展最大变化是:在利用深海打捞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国家新能源建设,在竞争特别激烈的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创出广州打捞的品牌。”钟松民感慨地说。
近年来,在沿海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海上风电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广东把海上风电定位为重点发展产业,广东沿海“风起云涌”。面对良好的市场形势,广州打捞局主动作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凭借深海远海及复杂海况下的打捞和海工作业经验,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安装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
“我局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施工,具备深海施工作业能力。”广州打捞局副局长张永强说。2017年以来,广州打捞局将多年的海上施工技术和经验做法应用到广东海上风电建设中,施工足迹遍布广东沿海海域,在阳江、惠州、汕尾、揭阳等风电场共安装超过220台风机,累计装机容量达1200兆瓦。他们奋斗的身姿永远铭刻在那些工程项目当中——
2018年,4000吨全回转起重打捞工程船“华天龙”完成风电项目总承包工程——中国节能风电公司阳江风电试桩项目一期工程;
2019年,完成中广核南鹏岛海上风场基础施工II标段10号机位基础桩的沉桩作业,单桩重量、尺寸在当时均创世界海上风电行业之最,刷新国内单桩沉桩纪录;
2020年8月,完成国内首个吸力筒导管架风机基础海上安装,开创了国内海上风电安装先河,奠定了广州打捞局海上风电行业导管架基础安装的领军地位;
2021年,随着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机安装、首个海外风电项目越南茶荣海上风电项目高效完成,广州打捞局海上风电安装领军队伍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
“正是这么多年来积累的海上经验,保障了我们近几年转型海上风电项目能一炮打响。”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主任孙召才说。
誓与风竞速,向海逐浪高。从承担风电外围项目,到担当海上风电施工主力,广州打捞局靠实力“出圈”,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优异的成绩单背后,是广州打捞人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主动求变的创新精神。
施工船舶、桩锤、起桩系统、稳桩系统等,是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基础沉桩的关键要素。为了施工的安全、高效、高质量,广州打捞人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成才,大胆实施多项设备创新和工艺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吸力桶基础沉桩定位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据介绍,海上风电先桩法导管架基础施工,是国内海洋工程领域普遍采用的作业方式,这种方法存在着工效差、沉桩精度不高、测量难度大等诸多弊端。而矢志创新的广州打捞人借鉴海工施工作业法,创造性地采用吸力桶作为基础沉桩定位架,再实现一次性快速施工,不仅沉放安装快速,而且免去了传统方式必不可少的作业前打辅助桩、作业后拔桩等环节。在2020年阳江海域首个机位沉桩施工中,广州打捞局采用吸力筒式沉桩定位架和大型起重船“华天龙”进行钢管桩沉桩施工,仅用6天就使4根钢管桩沉桩到位,创造了沉桩施工最快纪录,同时有效降低了海上风电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它很好地解决了海上风电先桩法导管架基础施工的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对后续该基础型式的海上施工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州打捞局海洋工程中心风电事业部经理赵勇说。
漂浮式风机是海上风电发展的重点装备,由广州打捞局安装的三峡漂浮式风机是我国首台漂浮式风机,也是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最大可抗17级台风,三峡漂浮式风机的成功安装对促进我国开发深远海海上风能资源具有积极意义。“在安装过程中,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吸力锚高精度安装、浮式基础拖航及一体化拖航、风机的浮态安装、海上定位及系泊链回接等一系列重难点问题。”广州打捞局首席工程师陈昆明说。
不仅如此,广州打捞人还优化设计了旋转翻桩机构,可快速、安全地进行甲板起桩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海上施工工效;首次在国内研发了超长送桩器结构,解决了水下精确沉桩到位的技术难题;钟松民创新开展的4000吨大浮吊“单船单钩起吊单桩工艺”,让过去的两船配合施工成为历史,具有安全、高效和节省费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单桩安装作业中……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深海打捞技术“反哺”到海上风电领域,广州打捞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迅速成为海上风电安装领军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沉管隧道建设 毫米级精准对接成就国之重器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工程的深中通道,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和中山,建成后将有力推动珠三角经济、交通一体化及转型升级。广州打捞局勇担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使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在深中通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深中通道S08项目沉管隧道工程建设任务。
广州打捞局承担的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S08标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大、施工难度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此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何让广州打捞局承担?这是因为,回顾中国沉管隧道的发展历史,广州打捞局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沉管隧道基础先铺法和后铺法的单位,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参建过境外沉管隧道项目的单位。
在中国,几乎每一座沉管隧道上都有广州打捞局的身影。该局是首先将沉管法引入国内的施工单位,目前国内已建或在建的23条沉管隧道中有21条由广州打捞局承建或者参建。
虽然屡经百战、战功赫赫,但是面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建设难度时也让广州打捞人倒吸一口凉气。首先是结构形式,深中通道的沉管管节采用钢壳三明治结构,即若干个“口”字形格仓拼接成隧道形式,钢壳中间夹心混凝土,这种结构形式的管节在国内尚无应用先例;其次是结构尺寸,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宽处达55.5米,与足球场宽度相当,仍是目前世界最宽的沉管管节,在非标准段,管节宽度渐变,每节管的宽度都不一样。
这些与传统工法的本质区别使得广州打捞局沉淀积累的很多关键技术需要更新,甚至推倒重来。怎么办?去国外取经,这是广州打捞人首先想到的捷径。但是,当他们兴冲冲地跑到钢壳三明治结构沉管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参观学习时,却遭遇了层层阻挠。成功没有捷径,切断了靠外支援这条路,克服这种世界级工程的施工难题,广州打捞人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
广州打捞局组织技术人员对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其中基础摊铺和高精度浮运沉放是最难攻克的两个问题,广州打捞人夜以继日研究试验,终于成功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在解决基础摊铺问题时,经过一步一个脚印地计算试验,技术团队不负众望,研发出了一系列产品:“水下碎石基础3D打印设备”、拥有定深平抓功能的精挖抓斗船、块石抛填振密船、定点清淤船等;大水深强回淤环境下的水下高精度碎石整平,广州打捞局研发了自平衡式水下整平设备,做到整平作业在水下平稳顺畅;开发了水压式自动测量系统,将设备在水下高程方向的精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改良了快速转运供料体系,4天内完成了约1万立方米的碎石基础铺设工作。其中,自平衡式水下整平设备取得了20余项国家专利,真正解决了大回淤环境下超大型沉管隧道基础高精度铺设的难题,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顺利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它比同功能产品节省制作费用近1亿元人民币,成为广州打捞局以技术换成本、用智慧创造价值的经典案例。
对管节的浮运和沉放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同样马不停蹄地在推进中。外海长距离复杂航路下的管节拖航浮运、外海半开阔海域管节的坐底寄放及系泊防台风、航空禁区管节超高精度的水下对接等等,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令国内外同行侧目。
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建设当中,实现了连续8个管节毫米级精准对接的世界纪录。在建设过程中,一个插曲让人印象深刻:在沉放第一个管节时,最终对接精度为3厘米左右,虽然完全满足世界范围内通用的5厘米标准要求,但技术团队仍不满足,认为这不能代表项目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水平。技术团队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分析、推算、反演,最后终于发现是由于管节过于巨大,导致其受水压影响发生了变形,从而影响了测量效果。为此,在后续的管节安装中,大部分管节的对接精度控制在了5毫米左右,将现有标准足足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其难度堪比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在深中通道项目中,我们实现了4年施工‘零事故’的安全目标,实现了‘一个月安装一节沉管’的深中速度,创造了管节沉放对接毫米级的深中精度。”孔维达自豪地说。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完美实践,是广州打捞局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工程施工进步的生动反映。在改革浪潮中,广州打捞局牢牢扎实国之重器的“根”,不靠别人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步履铿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非凡十年大事记
▶ 2013年,在斯里兰卡科伦坡DICOWITA渔港成功救助遇险中国台湾籍渔船“顺楹”号。
▶ 2014年,在万山岛附近海域将57000吨级散货船“夏长”轮整体打捞出水,刷新了世界散货沉船整体打捞的吨位记录。
▶ 2015年,派遣人员参与长江“东方之星”客轮救援,共打捞遇难者遗体5具,潜水员参与最困难的水下穿引吊索工作并圆满完成。
▶ 2016年,首次出国执行打捞任务,“华天龙”圆满完成越南河静省海域门机打捞工程。
完成“GEM N0 8”轮救助。
▶ 2017年,完成了受强台风“天鸽”影响,在珠江口海域搁浅、沉没的“GEM NO 8”“凯顺油7”“长航探索”等5艘危化品船舶的救助和“宇海1”轮的打捞工作。
▶ 2018年,两度临危受命,紧急派出应急队伍参加跨国救援行动,在马来西亚柔佛州附近海域参与“荣昌8”轮翻沉事故抢险,从难船泵房中救出2名被困56小时幸存者,创造了跨国人命救援纪录;在泰国普吉岛海域2艘游船翻沉现场,实施50名中国失踪游客搜救工作,并成功将最后1名遇难者遗体打捞出水。
▶ 2019年,成功搜寻到琼州海峡海底光缆中断点并妥善处置,圆满完成海南博鳌论坛应急通信抢修及保障任务;实施南部海区碧海行动,圆满完成“金鑫”“靶船”“盈海168”“新鸿翔58”等4艘沉船打捞。
▶ 2020年,成功救助沉没于珠海附近海域的“港鸿888”轮9名遇险船员;参与处置危化品船“光汇616”轮泄漏事件;完成贵州安顺公交车坠入水库事件搜寻打捞任务。
▶2021年,成功实施广东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搜救、贵州六盘水客船侧翻事故救援、大型起重船“泓邦1”轮救助、“穗富航628”轮及其集装箱打捞。
▶ 2022年,成功打捞深圳盐田港内沉船“盐田拖12”轮,并找到2名失踪船员;成功打捞在外伶仃岛附近海域翻扣沉没的万吨驳船“OEI TAN CANG 01”轮,恢复该海域的通航并有效保护了海底光缆;完成在“暹芭”台风中遇险的5艘船舶的救助任务。
编辑丨翟慧审核丨金校宇监制丨陈林投稿邮箱:xww@zgjtb.com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50anR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