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红石榴’好美!石拐为啥有这么多‘红石榴’啊?”
“孩子,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象征。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寓意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石拐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看得见,更可以感受得到。
近年来,石拐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到高质量发展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呵护民族团结这棵石榴树,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模范个人,包头市示范机关、嘎查村(社区)、学校、企业……一个个荣誉见证着工作取得的成绩,团结进步之花开遍石拐大地。
深扎根 打牢坚实基础
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这棵“石榴树”的扎根所在。
石拐区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健全体制机制,一项项举措把“同心圆”越画越大。
强化领导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工作推进组,明确牵头责任部门,高位推进各领域创建工作。
创新工作载体。以“党建+”模式推动创建工作,统筹谋划、共同推进,以党员干部包联等方式,将创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创建工作的“细胞核”。
明确任务要求。出台相关文件细化创建时间、范围、标准、目标、任务。
压实责任传导。将创建工作列入各地区各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督查重要内容,推动工作落实落细。
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夯实,石拐区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最强音”。
培沃土 厚植氛围环境
宣传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肥沃土壤。石拐区创新和改进宣传载体和方式,实现了多领域、广覆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总面积95.2公顷,在山水相依、风景秀丽的喇嘛河景观带建起,这是包头市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这里随处可见造型可爱、颜色喜人的“红石榴”。主题公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民族政策等宣教内容,结合“红石榴”等元素,制作设置了各种铁艺雕塑、宣传栏、灯杆旗、户外LED显示屏等共50余处,把民族团结进步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群众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之中。
打造德恒路、瑶光道、望溪路3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街;全区沿街布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定宣传栏内容48个;市民道德文化广场、爬榆树嘎查“红石榴”广场,设置的主题元素雕塑景观格外亮眼;各级便民场所,民族团结文化随处可见……各族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氛围。
借助魅力喜桂图、美丽石拐、石拐先锋、石拐话同心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深入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截至2022年11月底,发布相关新闻、视频500余篇(条)次;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有奖竞赛,参与量达5万余人次,“线下线上”共促民族团结,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成为推动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淋甘露 浇灌团结之花
各族孩子参与的“童心课堂”乐绘风筝、观影等活动,在五当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阵阵节奏明快的鼓声,在大发街道喜桂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童心灵动四点半课堂”上响起;“民族团结教育”主题队会、班会,全区各学校将民族团结知识与教学有机结合,民族团结进步“从娃娃抓起”,引导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像甘露一样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民族团结之家”,丰富“一站式”服务体系,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构建各族群众办事、学习、娱乐的好去处;爬榆树嘎查“红石榴”广场、民族团结大舞台、红石榴幸福大院,示范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红石榴”品牌建设;草原书屋、民族文化活动室等农村牧区学习场所,构筑农牧民“精神粮仓”。
借助乌兰牧骑、文化大院、文化名人和乡贤能人等力量,广泛开展各族群众参与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庆丰收、迎盛会”等特色活动共叙民族团结共享发展成果;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针走线,魅力刺绣”等专题活动;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亲子手抄报、手工作品征集、绘画比赛和教师才艺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芬芳。
精心护 共享发展硕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支撑。石拐区坚持民生优先,每年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在做好城乡低保一体化应保尽保、全额资助各族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等普惠服务的同时,将更多财力用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包头市“城市后花园”。
创建宜居平台。以喜桂图社区“红石榴家园”建设为示范,推出“5131”民族团结工作法,提供“红粉紫橙蓝”的“五色服务”,推行明确一个工作重点、建立三类台账、减少民族领域矛盾纠纷的工作措施,提升服务民生效能。
激活致富动能。用好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助力乡村振兴,与全区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采取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指导帮扶等有力措施,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使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尽快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石拐区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500余万元,发展肉牛羊养殖、两色金鸡菊、多彩花卉、生态旅游等项目50个,打响吉忽伦图等特色品牌,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为抓手,精心谋划为民办实事微项目,推进民生工程实施,有效解决各族群众实际困难,促进地区发展。提供代办帮办、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761平方公里土地上,石拐区各族儿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包头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包头、作贡献”,为包头市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为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贡献更多石拐力量!(梁晶晶)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xuyoUw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