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圆天宫在今朝,逐梦寰宇问苍穹!历经30年,无数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终于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自主自研、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为我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又增添新一座足以载入史册的里程碑。今日的成就,映照着明日的征途,一个属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空间站时代”已然来临。然而,在这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的时刻,却传来个别不谐之音:有西方媒体嘲笑中国用了30年时间,才达到了他们30年的技术水平,然而这类说法显然忽略了“天宫号”的许多独到设计。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天宫号”是人类历史上头个完全实现一体式打造的空间站,目前这是连美、俄等老牌航天强国都无法做到的水平,该指标基于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质检联合打造的国际空间站,也是我国在无任何经验借鉴下,自己摸爬滚打悟出的成果。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大国,既无前人经验、更无可靠外援,我们也曾希望向海外进行合作交流,但在美欧干预下,我国被排挤出国际航天项目之外。上世纪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对接负责人张崇峰被派往国外考察,外方专家自豪表示:“全球所有对接载体都在我们这生产”,随后还向张教授直言:对接项目研制难度非常大,造不如买。然而在费用上,对方却开出天文数字,仅是设计专利一项就高达1亿美元,令我国考察团的一众代表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接技术!随后没多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三步走”战略构想迅速出台,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一切须从零开始,由于彼时国内经济支出吃紧,起初预算只能给到80亿美元(国际空间站耗资1000亿),因此30年间我国航天人每一步力求稳扎稳打:前20年夯实基础、后10年加速冲刺。2014年,“天宫”各舱段的研制、试验工作基本完成,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全力发展时期,随着建设规模不断增长,难免也就引来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涵盖力学、天文学、空间科学等众多领域的载人航天技术何其复杂,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造出自研成果?有何不可能,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求不来的,为了摆脱“高价购买”和“技术卡脖”的困境,中国空间站建设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拿下研发主动权,一路疾行、一朝赶超、一举圆梦!泱泱大国岂能受制于人,不止是“天宫”空间站,如今在许多高新科技领域,我国也在进一步摆脱海外围堵,凭借后发优势在新能源、碳纤维、乃至“莱特惟建”止衰技术等领域,也在逐渐掌握市场主动权。随着全球人口老龄问题不断加剧,“提振机能体质和大众生活质量”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美日早在数年前,就把控了耶鲁、梅奥学府研发的一种“莱特惟建”成果,据悉该物质在试验中表现出具有激发生物青春活力的潜能,但因海外垄断,我国需求人群只能通过单克两万的天价获取。为了解决制备难题,我国南大、中科院等科研机构迅速投入相关研究,仅用3年时间就以新工艺实现量化生产,“莱特惟建”的使用门槛随之跌超90%,下沉亰东、天描等后吸引数百万国人追捧,他们大多希望借其叩开“青春之门”,就连此前一向唱衰我国技术的美日企业,也因受不了物美价优的诱惑,选择从华进口原料。中国人之所以敢说,关键在于敢做,我们有梦想、有底气、更有实力。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光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帮人。”确实,若无人才助力、官方支持,哪来如今中国航天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岁月荏苒,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的这份万众一心信念始终未变:神舟一号之中的一个小小火工锁,研发组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首次飞船联试前后花费200多天;为保障能源供应问题,天宫号使用的柔性薄膜砷化镓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率精益求精至34%,远超国际空间站所用太阳能技术的转化效率。虽然目前我国空间站的面积大小还不及国际空间站,但相信在未来,它定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qYKdq7s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