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回复: 0

微信改变了我们什么?

[复制链接]

8

主题

9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23-7-15 1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学家的企图是从微观看到宏观。

微信聊天被一些研究者盯上了。旁叔很喜欢这样的主题,敢从身边的日常现象出发,看看研究者能比一般用户强在哪里。研究者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进行微信聊天的规则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互动规则?微信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通信工具,这种新工具,让人们的互动规则有了什么变化吗?
老规矩,我们先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是,“2020年8—11月以及2021年3—4月通过电话或微信聊天的方式,先后对 33名微信使用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针对其微信语音和文字使用习惯与规律、选用语音或文字的原因等收集资料,并于2022年5—7月对另外的25人进行了补充访谈。由于本话题相对简单,每个被访者平均访谈时间为30分钟。”关键是,这33+25人是怎么来的。研究者的回答是:立意抽样。这个“立意抽样”是什么意思?网络上一查,解释是:指根据调查人员的主观经验从总体样本中选择那些被判断为最能代表总体的单位作样本的抽样方法。这就是说,我认为谁有代表性,谁就有代表性。据说,这种抽样方法,是在研究者对调查对象十分熟悉的情况采用的。百科里还有一个例子:“例如,要对福建省旅游市场状况进行调查,有关部门选择厦门、武夷山、泰宁金湖等旅游风景区做为样本调查,这就是判断抽样。”对这个抽样方案如何评价呢?一言难尽。回到研究发现。研究者原来聚焦在“语音-文字”规则。也就是,在用微信互动的时候,什么时候用语音,什么时候用文字。归纳而言,语音—文字选择的依据可以分为能力和情境两大类。研究者说,能力类主要与使用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关。有意思的是,一种聊天方式是否方便快捷与能力有关,对年纪大、打字困难的人而言,语音留言是方便快捷的;但年轻一代则表示,他们的打字速度很快,不影响聊天,而且如果真正碰到紧急或者特别麻烦的情况影响文字交流时,直接打电话比语音留言更合适。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接收语音信息特别麻烦,因此也不愿意发语音信息麻烦别人。研究者说,情境因素中更重要的是人际距离。并进一步划分为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可以理解为熟悉度,亲疏远近。垂直距离可以理解为等级关系。研究者发现,在师生、上下级等有等级关系的情境下,一般就不会发语音。“在权力原则下,权力差越大,微信互动方式的选择越有可能根据上位者的习惯和偏好展开。”——向上级发语音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研究者说,语音是高位者的“特权”。如果有人破坏,高位者可以进行纠正。这种规则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研究者进一步说,某国企男职工在发文字消息的时候,边写边想边改,这就是互动预演。互动预演的另一个形式是,一方开玩笑之后,会加“补充说明”——开玩笑的哈,我太激动了,请原谅我的疯言疯语,等等。研究者找到一个“完美”的受访者——小丽。小丽对规则特别敏感和有自觉性。小丽特别会因人而异,对方是老年人的,就有下列规则:不使用表情包;用感叹号来表示自己很认真、很重视;一句话结尾时只用一个感叹号;时常表示感谢和认同;绝不随意暴露态度和情绪,只就事论事;不论对方态度、语气如何,都做到语气柔软,即使自己很不满;如 果是自己开启对话,她会非常正式地问好;不论是不是小丽开启对话,她都非常正式地致谢告别。小丽在跟同学微信时,就用俚语、网络流行词、方言用语甚至是粗话来表示亲昵、亲热,以防对方产生距离感;大量使用无意义的语气词,如“哈哈哈哈哈哈”等;语音与文字随意交替,但这种选择只和她是否方便有关;随意切断对话,不会为了延续对话而暂停手中的事情,除非对方有紧急情况。而地位略低的人,比如有求于自己的学弟学妹等,会直接发语音,甚至在方便打字时也会因为与对方关系一般且对方有求于自己而偷懒发语音,如果不太喜欢对方,可能还会发泄式地发语音 给对方;在对方反复表示友好时勉强回应“~”“啦”等符号和语气词,仅维持礼貌即可。当然,对关系好的学弟学妹,小丽则要亲切友善很多。到此为止,论文进入了理论分析。号称是对当面交谈与微信聊天的比较。风格是这样子的:当面交谈的特征是:整体性、多义性、分散化、情绪高参与性、片段消散性。微信聊天的特征是:分离性、单义性、集中化、认知和情绪分离、固态化。是不是都是动词大词?研究者给出了每一个特征的描述。例如对“单义性”的描述是:和目光、姿态、表情等活泼的符号分开后,“语言+表情包”的“多义性”被缩窄。你认为微信聊天的语义被缩窄了吗?这个角度的解读不能说服旁叔。如果说“语言+表情包”有“多义性”,那说的是书面语言吧。在当面交谈的语境,正是多种线索,让一个表达的含义有更大的概率得以被准确解读。或者说,语词的多义性可以用其他媒介来缩窄。微信环境只有语词和符号,为了避免误会,只能用语词和符号来不断澄清。这是媒介特性带来的互动特征。也就是说,如果谈及沟通,当面交谈还是微信聊天,准确地让对方解码是共同的目标。我们看到的是媒介差异带来的防止误读的措施的差异。而不是当面交谈注定比微信聊天要有更多的“多义性”。本来我们期待从真实的微观互动中,研究者能够让我们看到宏观的规则。结果,除了对一些现象的归纳和命名之外,分析宏观的时候,微观细节都不见了。宏观和微观成了两张皮。即使是描述微观细节,则是用“古老”的社会学理论去定性新的社会现实。很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用理论去理解现实,然后说现实符合理论。研究者高举那么大的大旗,结果只是访谈分析了微信互动中的“语音-文字”规则,这一个小小的维度,要说明互动仪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发生的变迁,实在是用蚂蚁拉高铁的感觉。总结一下,研究者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试图回答理论问题,是很好的尝试,也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但是,内容有点货不对版。立意抽样不能解决整体推断,微观宏观两张皮,理论分析不从完备性的框架出发,有点想当然。对修炼数据思维来说,糟糕的数据不能带来正确的分析,糟糕的分析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个警钟要长鸣。郑丹丹、董珂含,《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以微信聊天中的语音—文字选择为例》,《社会》,2023年第1期
蚂 蚁 啃 大 叔
我们会做最鲜的心灵老鸭汤
谁扫谁年轻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pghKabP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