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回复: 0

一折体验哈苏中画幅!十几万的H4D现在值得买吗?(上)

[复制链接]

4

主题

6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3-6-15 12: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i,我是新昼,关注我看更多用爱发电的文章

哈苏 ,这个名字很多人熟悉又陌生,它的大名一出场,可以让佳能索尼尼康等日系相机用户马上停止吵架,任何有各种繁琐喜欢挑别人毛病的人,在哈苏的光芒下,都会默不作声,只留下羡慕和惊喜的感觉。

说的有点夸张但确实很多时候是这样。

在十多年前,刚玩摄影不久的我,也非常很好奇这个机器为什么会有十万起步,动辄几十万的高价,甚至没有评测只有新闻,没有详细的简体中文资料甚至没一本电子说明书。更重要的,是区区学生又怎么会有机会接触这种顶级的产品?

但是,实际上哈苏虽然经常在各种介绍顶级相机的内容里和徕卡放在一块,并且它的价格也令人惊讶,但哈苏的设计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它其实更多是生产力的代表,性能和素质的领头羊,直接来说就是哈苏少一份精致但多一份专业。

所以今天就来说一下,哈苏H系统,以及其中的H4D,也是我所购买的相机。


因能力有限,文章可能有误,如发现请在评论区指出。

1起源很多人说到哈苏中画幅,多数可能是想到500,503这些


但2005 年第三季度,哈苏推出了一个新的系列,这就是这个世纪,时尚摄影们用的最多的哈苏H系统,革命性的审批工作流设计,还有色彩控制的新概念,以及和Adobe深入合作产生的数字负片技术。各种设计理念为后面H系列机身在高端商拍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哈苏H1这一台H系统首机其实是和富士进行合作的结果,哈苏并没有太多现代数字化技术,甚至我有理由认为他们没有自动对焦的专利储备。

哈苏H1有个FUJI版本叫GF645AF,配色是以黑色为主的

同时还有一些HC卡口的镜头,会出现印着Fuji标的情况,这些镜头往往会比印着哈苏标的更便宜


2一些常见误解

哈苏虽然贵,但并不是奢侈品,哈苏是生产力,和徕卡完全不同,徕卡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会更深厚一些。

哈苏在互联网上的评测,特别是H系列,真的不多,主要就是都在正常用,不会有几个人买去评测,另外,我和一个老师讨论了解到,哈苏的厂家不会找媒体去做测评。

当然现在我能拿来做评测还是因为二万多就能买一套,时间是杀猪刀哇。



尽管经常听别人说,H系列在刚刚发售的时候就是已经是完成了未来几十年的设计,诸如此类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美化缺陷的语句类似于灵动岛的设计

实际上,他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只是说没有像是A7R3到A7R5那样变化巨大。

哈苏可能没有条件进行机身的升级,毕竟主要辅助设计的是富士。但是做一些小的升级例如说truefocus功能,就是基于机身升级得到的。

另外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也是有的,比如电池扣,比如H1和H2电池与H3以上型号电池的电压就有所不同。



实际上除了H1到H3之外,后面想要使用只能用带X的机型了,比如说,H5D = 配合数字后背的H5,H5X = 配合胶片后背的H5机身,X和D在按钮以及后背兼容性上具有差异,比如H4D有ISO/WB 按钮,而H4X就没有,另外H4X还没有提供给原厂数字背的供电引脚。

带D,F的都是原厂后背套装,没有的话就是用户单独买Leaf或者飞思后背。


之所以这样设计,我猜测这是一种商业策略吧。但是,原厂的不支持,副厂那边却不一定,比如飞思P25+后背因为具有单独的供电,所以就能支持在H4X上面使用。


哈苏H系统是模块化的设计,延续早期500,503等相机的特点,可以直接拆成“方块”,并且具有还可以的兼容性,这使得你可以给哈苏单独升级其中一部分,例如说取景器能直接套用其他型号的。

但是模块化并不是完全好事儿,这其中有一些不得不说的问题,典型的就有接触不良,我也就用了几个月十几二十次,就遇到了镜头错误,后背错误,机身错误,机身关了后背没关等各种各种花式问题,当然,以上问题拆电池都能完美解决,但还是让人急出冷汗。


想要拆开这台相机的各个模块,你需要这些操作,首先取景器左侧按钮按下后,可以拿起。




然后同时按下这部分, 且后推这个按钮,能拿下数码后背
镜头的锁定按钮在机身左侧,按下后,顺时针旋转拧出


哈苏的配件,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当然我这里要说的主要是我所拥有的原厂随机器的附件,最大一捆是联机线,同时数码后背的快门同步线和引闪同步线,也是包含在内的

和很多国际化产品一样附带有可换的充电器插头,但是这里提供了一个8字接口。

各类线材在质量上有非常可靠的水平,不管是模具合缝还是注料,都做到了精细的程度

联机线主要是搭配火线接口的电脑使用,典型的就是2011款的17寸的MacBook

还有背带,这个背带很厚实,具有一定的防勒效果,毕竟哈苏重量实在够呛

除了我所拥有的这套标配,还有一些可以选购的配件,比如说HM16-32胶片后背,只是这东西有一定的要求

在机身的左侧接口可以连接GPS模块,这个模块我也没在国内看到售卖。




我在某平台还看到还有一套用于H1,H2的早期数码后背,叫做imacon ixpress,CCD尺寸36mm*36mm,它居然是使用索尼F电池供电的硬盘作为存储器,硬盘部分还有个名字叫image bank,



哈苏的电池也是它的手柄,通过这一个很棒的金属锁扣设计进行锁紧,之所以说很棒是因为单手就可以替换。


但是,这个电池手柄别看提及蛮大,它提供的续航只能说非常一般,通常拍摄两小时就要换,和微单比较差蛮多的,更不用说佳能1D那类方块机了。

另外还有一点是哈苏的配件普遍高价,甚至副厂都能卖出6,700一块的水平,我额外收的6成新电池也花了500元。

顺带一提这个电池有这样一个专门的充电器,原厂的需要500多块钱,副厂也要300+

很难受的一个事情是原厂充电速度令人发指,一块电池充满需要三小时以上,而正常使用时间却是二小时


继续说电池,原厂电池手柄的设计并不是很健全,收来的即使循环次数不多,也普遍有橡胶部分划痕大片的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此外, 在电池内部有一簧片,用于顶住电芯,防止电芯在电池仓内滑动

但这个簧片是会老化的。我买来第二块电池时候,它摇起来就像是半桶水。

实在不爽的我后面直接拆这个电池,虽然精神紧绷但是难度很低,只要用撬棒插入松动胶水,再会心一击撬开就行了。

我使用3M的泡棉胶带固定,本来还想说换掉电芯,但是测量后我发现这电芯其实挺健康,之所以续航只有两小时,纯纯是机身太耗电的缘故。

对于相机来说,正版的电池不但会显示百分比还会显示固件版本,同时会统计在下一轮重新充电之前的曝光张数,这样的一个设计我认为是比较少见的。

哈苏整机很重还很大,这里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眼平取景器很长,里面的玻璃也很实在。

当然这个设计实际用起来体验是很好的,不管你用的左眼还是右眼,戴眼镜还是裸眼视力5.0,都可以顺利使用,握持部分并不会碰到你的眼睛的镜片。平常用微单,为了防止我的镜片沾到手,我是特意练了用右眼取景。

哈苏H系统的取景器负责整个测光,整机使用时候,如果用自动曝光,数据都是基于取景器给出的ev值

但这个测光传感器是有老化的情况的,同时市面上其实有三个型号,HV 90x,HV 90x-II和HVD 90x,所以一些人收来的二手哈苏H1或者H2这类老机型,可能会有自动曝光不准的问题,当然这并不影响多数时候的使用。


和佳能单反或者索尼微单给摄影师的数据不一样,哈苏H4D会直接给出EV值,而不是相对曝光参数,这对于影棚的拍摄应该是会更简单。

取景器上还有功能,一个是热靴,这个热靴还是带有数据接口的,而且和尼康一致,但是,如果插尼康原厂闪光灯,会直接导致相机出错。 我不得不把引脚用胶带贴起来才能正常拍摄。

另一个没想到的功能,是它居然有闪光灯,这是一个在常见的全画幅相机上看不到的设计,多数时候只觉得中低端定位的机型才会有。

启用闪光灯很简单,拨动一下右边的按钮,然后在取景器内就会有一个闪光灯就绪的指示灯亮起。

除了眼平取景器,这一台和多数中画幅一样,也是有垂直视角使用的取景器——腰平取景器HVM

但是比较遗憾的就是,这个在国内非常少见,或许是因为商业摄影不使用这种纯光学产品,HVM并没有测光功能甚至没有电子系统。

可搭配H系统的数字后背其实有蛮多品牌,除了哈苏或者飞思,还有Leaf和仙娜,当然多数时候你能买到的套机都是标配的哈苏原厂后背。

比如这个原厂后背的size是48mm*36mm,中画幅中的APS-H那种感觉,当然还有更小的44mm* 33mm,XCD系统上的就是,最大的是H5D-60上的54mm*40mm。当然不管怎么样,中画幅都比全画幅大。

哈苏这边后背,其实在2012年H4出来后,原厂后背就有2e像素的款式,这个2e像素在当年的价格为48w元。

当然这个2e像素并不是真2e,他是通过偏移传感器,拍摄4张然后合并的方式来实现2e像素成片的, 这点在索尼用户这边叫做“摇摇乐”,即像素转换多重拍摄。

多次拍摄功能还有个实际作用,是可以消除摩尔纹,以及伪色,所以用于艺术品翻拍是极好的。

H4D的后背的传感器是柯达的CCD,技术则是富士的技术,这两个点都是我买它的重要原因,除了柯达还有戴尔沙的CCD(H5D-60),优点和缺点都基本一致。

柯达这个后背带来的惊喜也确实很多,首先是宽容度,作为十年前的产品,这台相机后背的宽容度是满足日常使用的,当然也一定程度弥补了这相机的众多缺陷。

但是这个宽容度肯定没有现在的一票CMOS强劲。实测在ISO200欠曝光情况下,使用Lr作为后期工具时候,+3是还行的

但是欠太厉害要拉到+4以上,灰色和暗部就基本不可用了



这款后背并没有常说的原图直出这个概念,因为有且只有一个RAW格式

H4D这个后背起步速度为ISO100,绝大多数时候只要是在ISO400以内,都是可以正常用的,按照统计结果来说,ISO200是我最经常使用的速度,当然这也表示它在室内即使随便玩玩也必须有很高规格的灯光配置。

对这种CCD机型来说,速度到了ISO800或者最高的ISO1600,画质确实很惨,彩色噪点爆表,只能说高像素老机型基本都是这样。

可能也是技术限制所以对于CF卡的兼容性并不是非常的好,与佳能差的有点多,比如佳能的机器高速卡,SD卡转接,都能支持,而哈苏这边是都不行的,甚至CF卡太快会导致缓存被塞满而死机。

SD卡转接也同样无法直接用,所以我一直是用的一张闪迪的老卡,32G容量速度在50左右。

和一些单反比较,哈苏这个数码后背会有检测你的存储卡舱盖有没有关上,另外圆形的弹出按钮也比方形手感更好一点。



哈苏的机身,确实没啥很明显的变化,从H1到H6的轮廓基本一致,全部都是单点对焦。

和单反比较,哈苏这个机身的设计,似乎在人体工学这块看起来会比单反更好,但实际上它很大,手感对于亚洲人来说一般般,加上重量这块,整个七七八八配件装上后,能随便超过2kg。

另外就是这个手柄凹陷,并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虽然看起来手感很好,很符合人体工学。

然而,右侧的拨轮 需要大幅度的抬起大拇指才能操作,而这个拨轮负责调节快门。

影响手感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重心,中画幅镜头虽然用料厚实,甚至看后口都能看出差距,但因为机身也同样很重,所以重心并不是靠前,而多是靠近卡口位置。

第二个原因是镜头设计,自动对焦情况下并不会断开对焦环操作,镜头上也没有对焦开关,这使得我在用机身时候,为了防止烧掉马达,左手都是托着机身而不是握持镜头。

还有其他一些细节,比如,在机身的底部有一个塑料保护盖用于保护1/4接口,左侧有闪光灯同步接口,而后背上又有闪光灯同步输入和输出接口。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p4h1lXt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