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0

举集团之力、饱和攻击等超常规方式对科技创新有效吗——从 ...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4-9 19: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使企业对其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举集团之力”、“饱和攻击”等非常方式和做法。即便不考虑经济性,这类做法能否奏效?是否真能“催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复斯专家指出:从科研冗余性角度分析,在高创新项目面前不存在“饱和攻击”,而所谓的“饱和”只是假象
冗余性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生产特性,相对于本次需要的目标知识而言,科研生产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废工废料”(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且越是高创新项目、技术距离远的项目越是如此(如下图)。


超常规投入方式创新:“冗余性大小”左右实际效果

冗余性的存在导致科研投入和产出间严重缺乏线性关联,甚至常常陷入零产出困境(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来说,科技创新项目潜在的“冗余性大小”,直接决定了能否通过不计成本的方式组织科技攻关:
- 工程化阶段的一般项目或其它创新度较低的项目(包括虽是高创新项目但自研部分不多的项目),冗余性程度低,饱和攻击的投入规模不需要很大,客观上存在这样的实施主体。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该项目的冗余性,投入是充分的(即投入可覆盖所有冗余),饱和攻击具备投入的可行性。我国很多企业乃至国家,曾经以类似做法成功的项目,多属此类。
- 基础研究性的发现类项目、重大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应用研究类项目以及复杂技术系统型的大型工程化项目,冗余性高,覆盖全部冗余所需的投入甚至大到无法估量,客观上不太可能具备有饱和攻击能力的主体。如一些曾开展过的重大项目,采取了多年不计成本投入、花掉巨资后又不得不放弃攻击强度、从长计议,这实际就是潜在冗余太大,“饱和攻击”并不饱和,陷入久拖不下、难以为继的窘境。随着新产品涉及的技术线在增多、技术创新的起始点在前移,实践中这类高冗余性项目正变得越来越多——当前集团想重点抓的科技攻关项目基本都属此类。
饱和攻击:只可能是在低冗余性项目上的“真饱和”

当前的科技创新时代下,饱和攻击可能只是假象,因为只有在低冗余性的科技创新项目上,所谓的“饱和攻击”才是“真饱和”。
换句话说,举集团之力、饱和攻击等做法在当前看真正的风险是:企业很可能一边在以饱和攻击方式干着“不可能真饱和的高创新项目”;同时又因为资源有限,使投入在“本可以真饱和的低创新项目”上的资源,远低于饱和水平。结果是:两类项目开展的都不好,高的出不来、低的没质量(相关研究参见《大型科研设备闲置与低质量使用问题——从科研“冗余性”角度分析》一文)。
以大投入推进大创新:要评估冗余性,更要管理冗余性

随着企业开展的高冗余性科技创新项目越来越多,除常规技术风险评估、经济风险评估外,从管理角度对项目冗余性水平进行判断也是必要的前提性工作。这样,即便是要大投入也能从一开始就有比较正确的预期和风险认知。
同时,但也是更重要的是:冗余性虽为科研生产的内在属性,不能完全消除、甚至降到很低,但冗余性并非不可管理和不可大量降低。企业在开展各类科研项目过程中,尤其是打算以大投入方式推进大创新时,必须把通过管理手段将冗余性降到一定范围作为基础和前提(相关研究详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