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解释
一、 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一)、法律解释的特点
1.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
2.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法律解释往往发生在具体个案解决过程中
3.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在法律解释中,解释者的价值判断必不可少
4.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1.由于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2.法律解释是寻求对法律规范统一,准确和权威理解和说明的需要。
3.对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
4.通过法律解释可以缓解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5.通过法律解释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
二、 法律解释的分类
1.根据法律效力,可以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由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在当代中国,正式解释仅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类。
非正式解释:通常也叫学理解释,一般是指由学者或者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学术性或常识性的,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虽然如此,非正式解释在法律适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制宣传以及法律发展方面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解释尺度
限制解释: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广时,作出比字面意思窄的解释
字面解释: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扩大解释: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广的解释
三、 法律解释的方法
1. 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这是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适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
判断标志:解释活动仅限于语言文字的字面含义
2. 立法者目的解释: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揭示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或者说将对某个法律规定的解释建立在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的基础上。
判断标志:立法意图+立法资料
3. 历史解释:是指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一般通过对法律文件制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历史背景材料的研究,或者通过将这一法律与历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较研究来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含义。
判断标志:立法背景+新旧法律对比
4. 比较解释:是指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判断标志:解释活动围绕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而展开
5. 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律。其作用在于以法律体系整体为参照,保证法律体系内在的统一性,避免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
判断标志:是否联系其他条文进行解释
6. 客观目的解释:指着重于社会效果的预测和社会利益的衡量,根据各种社会因素对法律规范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效益进行解释,以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社会内容和利益所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使法律适用符合社会政策。
判断标准:结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发展需要解释法律,往往用来解决新型案件,应对新鲜事物。
四、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1. 立法解释
解释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
解释对象:法律
解释效力:在法定解释中具备最高效力,相当于法律
申请主体:一府两院
作用:阐明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疑义;适应社会发展,赋予法律新的含义;解决法条冲突和司法解释的冲突。
2. 司法解释
解释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擦院
解释对象:针对法律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问题进行解释
解释效力:低于立法解释,若二者解释有原则性分歧,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司法解释梓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作用:
对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而使理解和执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内容;
通过法律解释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情况。法律调整应当为社会现实相协调,应当随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某类行为以相应的法律意义,作出适合社会发展的评价;
对适用法律中的疑问进行统一的解释;
对各级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以及有关操作规范问题进行解释;
通过解释活动,弥补立法的不足;
3. 行政解释:
解释主体: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法律应用问题的解释;
国务院及其主观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自己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地方性法规的应用问题作出的解释;
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解释;
1.舒国滢.法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峰.法理学宪法学一本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