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在社会共识的影响下形成了普遍意义上两种不同偏向的群体思维模式,在恋爱中,这直接指向感性和理性的博弈。
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这话正不正确呢?
很多人在判断一句陈述是不是有道理时,会先将其代入身边的情境中,如果第一时间想起的某个朋友做的某件事刚好符合这个陈述,便会认为陈述有道理。
这种判断方式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其实只要稍一思考,就会发现反例很多,例如女性感觉到自己的另一半有「异象」的时候,智力瞬间就能与福尔摩斯相当,所以这种归纳是有问题的。
一个人的智力测试结果可能由于测量工具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分数,但几乎不可能随着「是否处于恋爱中」这样的标签而出现大的偏差。所谓的智商为零,其实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笨」,而是在旁人看起来不够理性。
举例说明: 原本某人在理性情况下做 A 事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现在整个决策系统中加入了另一半的意志,另一半的意志引导他去做 B 事。他明知道在撇除另一半意志的前提下,做 B 事不如做 A 收获的利益大,却还是选择了做 B 事,或者干脆不判断做哪个更好,完全以满足对方的意愿或考虑对方的利益为优先。这个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通常会说这人在爱情里智商变为了零。
可是基于人的自利第一性,事实上并没有人会在真正意义上主动选择「吃亏」。如果你发现一个一直理性的人在某件事上突然显得不理性,或原本智商正常的人突然在明明能把握的领域做了匪夷所思的决策,那他们通常只是出于利益取舍。
你不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取舍,是因为你们彼此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同一件事在你们的脑子里的成像不同,就有了这样的不理解—你认为我舍弃 B 利益是「不智」之举,其实只是无法体验在我的视角中,那个影响我决策的人能给我带来多少其他收益而已。
因此,在爱情中智商降为零,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真的一沾到爱情就变得特别笨,而是当事人更愿意为了期待对方的某些回报或害怕失去手里的某些东西,自愿牺牲某些利益而已。
为什么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