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有很多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背诵任务,通常是古诗词或《论语》《大学》《中庸》这样的经典文章。一般都认为,应该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争取多背一些,哪怕是不能理解,将来也能用得上。
有种说法,“一个人的记忆曲线和理解力曲线不是同步的,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却理解不了;等经历了很多事,理解力最强的时候,记忆却不行了。”即随着年岁的增长,记忆力是下降的,到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了。
但我完全不认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行。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追求背诵数量,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地背诵,一点都不可取。
我知道,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每天出门前背一首古诗词,然后顺利地让孩子特别反感。我想不出这么背诵有何意义?一来,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形成有效应用;二来,诗词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极低,如不应用就会慢慢沉没在记忆的角落。除非是对诗词特别感兴趣,将来准备上《诗词大会》,但上了又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诗词成就事业,改变人生了,靠诗词洛阳纸贵的时代,过去了,何况还不是自己作的,就是记忆而已。
我不认为记忆力和年龄有关系,而是和记忆结构、记忆方式有关系。从大脑的神经元生理结构来看,即便是耄耋老人,依然也可以保持活跃状态,也可以不断更新。
所以,记忆的关键,在于用脑方式和用脑频率。
当前流行的电子产品,语音和视频学习方式,对于记忆力的折损,是比较大的。比如我如果长时间看视频或者玩游戏太久了,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就会大幅下降,甚至有点头晕。
对我们来说,最简单有效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直接读学习材料是最好的。然后通过听和写来巩固。
单从语音课程来说,20分钟的音频会夹杂许多口水话和重复的语句,而且没有清晰的逻辑主线和结构。更别说,许多音频还配上了背景音乐,又是一种干扰。如果是将这些内容转化成书面文字,并辅以图例,最多3分钟就读完了。而且,获得的东西,都是精华。这样学习效率会非常高。
视频课程是视觉+听觉的综合体,呈现的形式非常丰富,学习起来比较直观、有趣。但是问题在于,视频影像的切换、色彩的变化,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不得不跟着视频走,而没有停下来自己思索的时间。所以,学习内容可能也是满满20分钟,但这20分钟,是非常赶的,都是瞬时的被动反应,缺乏主动性。
这种学习方式选择的不同,就造成了学习过程的差异,最终会呈现在结果上。
如果你想要有好的记忆力,就必须好好利用视觉和听觉,甚至亲手写下来、朗读,来巩固记忆。
说记忆和年龄有关系,实际上是不够专注。很多人对别人欠自己多少钱、偶像几时生日、哪部电影有谁谁谁,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对正经学习的内容,却不放在心上。核心点,就在于不重视,心理上逃避抗拒。
我们一般人的记忆力,就是专注力的差别,用点心、记忆方法好,就记住了;不用心、记忆方法差,就记不住。就是这样而已。
记忆,其实和情绪反应的关系非常大。当我们经历有趣、愉快、有成就感、重要的事情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记住这些经历;反之,无聊、痛苦、无意义、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就会心不在焉,甚至会极力忘记。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记忆也是这样发挥作用的。老师讲得很无聊,学生频繁走神,可能就记不住。换一个科目的老师,眉飞色舞,学生全神贯注,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不过牢固的记忆,并不是一次之功,而是反复记忆强化的结果。比如我读《新概念英语3》100遍,多年过去了,现在都还能记得第1课的内容,脱口而出。
所以记忆是有要诀的,能做到三个条件,就一定能记得牢。
第一,专注。没有专注,再好的记忆方法都没用。专注是高效的前提,它也是可以训练的能力。
第二,记忆结构。根据不同的内容要安排不同的记忆结构,如上述的单词编成句子,写下记忆要点等。
第三,反复记忆。重复记忆的次数要足够多,从多个角度,或者多个时间点来分别进行强化。
我爸讲了个年轻时的记忆故事。
那年他去“大厦”放片,干的差不多就是现在的DJ工作。100多张碟片,分A/B面,每面20首歌。工资是600,是我们乡下地方比较好的工作了。干得好与不好,全靠对这100多首歌的记忆情况如何。
要知道,以前点歌不像现在有屏幕可以选,可以快速搜索。当然也有纸质的歌单,但要一下子找到,也很不容易。如果歌选错了,或者选太慢了,顾客发飙,这工作就做不久了。
如果是你,你怎么记忆?你会想出什么方法来?
我爸具体的过程没有说,他就说吃饭的时候也在念:张学友在第几张A面,《爱拼才会赢》爱第几张B面第几条。就这样,硬生生地“死记硬背”下来了。干活的时候,一放片,一按就准,从无差错。
面对这个开放的任务需求、数据量相当大的记忆过程,我爸做了一定的记忆方法设计。即是将几个关键数据,串成了语句,这样就可以念了。边看边念,次数重复足够多了,就记下来了。
当顾客说“我要听张学友的歌”时,他听到张学友就反应出来“张学友在第几张A面”;当顾客说“我要听《爱拼才会赢》”时,他就立马想到“在第几张B面第几条”。
其实记忆,就和我们整理电脑文件是一个道理,一定要设计文件、文件夹的命名规则,将来就会很容易查找。
相反,很多人就是一个“新建文件夹”或者“XX文件”,没有日期、没有编号、没有规则,查找起来非常麻烦,效率非常低,甚至不记得文件丢哪去了。
记忆,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则。有章法的人,记得快,记得也牢固。没有章法,死记硬背的,自然就不行了。当前就算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再次记忆,只是重头再来。
再说读《新概念英语3》100遍这事,其实不是死记硬背,我也是有步骤的:
初时,每一段分别读10遍,再全部合起来读。前面,我专注在是否流利;中间,我专注在单词和句法,课文的意思;最后,我才专注在其它细节上,比如新的词组、声调等等。
也就是说,每次读,我都有不同的体会,学习不同的方面,因此越读就记得越牢固。
总之,不存在记忆力好不好的问题,笼统地将结果归在能力高低上,会让我们错失提升的机会。关键在,怎么记上面。
外面现在有很多记忆方法,大多数都是有效的,但是一定要自己去琢磨,改造这些方法,使其匹配自己的气质和学习习惯。我当年看《学习的策略》学到了一目一页的读书方法,非常快,但是不太适合,所以我就改成“一目三行”的读法,阅读速度可以是同学的2-3倍。
这些事情,都是同学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我厉害。我所写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厉害有方法,厉害有厉害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可以变厉害,关键就在学习心法上。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cVqrGd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