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自创立以来,在27年的成长历程中,成功打造了诸多开启业界先河的创新业务,并一路成长为横跨To B和To C多个业务领域、员工超过150万人的大企业。
数据显示,亚马逊2021全年收入46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47.2%的收入来自自营电商,22%来自第三方平台,云服务创造了13.2%的收入,其他业务还包括Prime、线下零售、广告等。
亚马逊何以拥有Always Day One的强大创新DNA?背后有哪些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创业公司又能从亚马逊学习到哪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机制?
近期,高榕资本榕汇邀请投资企业共同走进亚马逊云科技,学习亚马逊在文化、架构与机制上的创新,实现持续增强的组织力,最终支撑业务增长。以下汇总亚马逊云科技4位专家分享精华要点,与创业者朋友一同分享。
亚马逊何以跨赛道成功?
创新方法=人才+组织+机制+架构+文化
顾凡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战略业务发展部总经理
亚马逊被认为是一家非常多元化的公司。多元业务的背后有一条主线,即聚焦客户、拓展边界。亚马逊核心有三类客户:C端消费者,包括第三方卖家在内的B端客户,以及随着云服务兴起开拓的开发者客户。围绕这些客户我们不断拓展边界。
此外,亚马逊的业务基本是平台型服务,平台业务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包括电商仓库、物流、云服务基础设施等等。只有前期投入足够,才能让客户信任,使用平台的客户越来越多,最终让飞轮转起来。
多元业务和跨赛道成功的背后,也反映出亚马逊强大的创新力。亚马逊创新方法包括人才、组织、机制、架构与文化几大维度。
在人才上,我们倾向雇佣Builder。以产品经理为例,真正的Builder不会把产品上线当作最骄傲的时刻,而是把这一天当作Day One,反复迭代。
组织方面,亚马逊鼓励两个披萨团队、独立成军。亚马逊云科技就是今天集团CEO Andy Jassy当年在亚马逊内部孵化创业的项目,最初他带领着一个57人的原子团队,囊括产品、开发、运维、财务等职能。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则需要好的机制,让所有人都拥有促进创新思维的工作模式。
在架构方面,亚马逊推崇云原生架构、微服务架构、DevOps。本质上是让开发者的精力花在业务上,而不是做无差异的重复工作。
亚马逊也有很多独特的文化。以“允许失败”为例,我们看重input,哪怕某个创新产品最后的output没有成功,但是因此引进的人和技术等input是有意义的。
亚马逊文化创新
变动时代,关注永恒不变更可贵
胡瑛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初创生态及投资业务发展总监
今天时代充满各类变动的外部因素,包括各行业的数字原生、跨界创新成为标配、全球化范畴变宽变深、Z世代崛起等等。这些外部因素映射到企业内部,带来治理上的多重矛盾,包括:产品开发门槛低和决策难度变高的矛盾;管理平面化与员工个性化的矛盾;以及自上而下决策与自下而上创新之间的矛盾。
在变动时代,最宝贵的是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即关注不变的事物。
不变1:客户的追求不会轻易改变
以客户为中心
以消费者业务为例,对于用户来说,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送达、更好的体验是永远不变的。大家熟悉“增长飞轮”:更多选品、更低价格,带来更好用户体验,吸引更多回头客或流量,进而吸引更多卖家,从而带来更多选品。但大家应该关注外圈“把手”,如何实现更低价格?在于更优化的成本结构。加上更多选品,因此能够提供长期、优质的客户体验。
从用户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潜在的用户需求与产品点子,甚至能够发现用户自己都感受不到的本质需求与动机。例如Kindle在美国等地推出电子书业务Vella,通过一步步挖掘网文背后的用户需求,发现网文核心优势在于是唯一真正可以互动的文化产品。
不变2:提高雇佣员工标准的需求是不变的
抬杠者机制
企业成长的一切靠人,亚马逊会不断抬高雇佣员工的标准,内部设置“抬杠者(Recruiting Bar Raiser)”机制。抬杠者会从在面试时进行评估:与同等级别的现有员工相比,是否在技能和领导力准则方面超越50%的员工?且抬杠者有一票否决权,几乎不受职级和组织关系的限制。
不变3: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不会轻易改变
决策单向门VS双向门
人的认知都有盲区,选择都有偏好,因此需要创建稳定的决策机制,亚马逊内部称之为单向门VS双向门。单向门是指一旦做出决策,想回退要付出巨大代价;双向门决策是可以量化影响,一旦错了有机会倒退回来。我们认为,与客户体验、商誉、法务等相关的问题是单向门决策;具体的商业实践、价格等是双向门决策。
所谓单向门或者双向门的判断,实际上取决于企业真正的信念和坚持。决策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既要、又要、还要。需要思考当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时候,终极想要的是什么。在决策质量这一问题上,“慢就是快”,决策过程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时间。
双向门不意味着放弃审慎原则,而是将风险显性化。如果一件事情失败的代价付不起,那就趁早放弃;如果付得起,就提前把风险和相应决策人勾勒出来。这也有助于规避以“审慎”为名的官僚主义,让大家勇于做风险尝试。
亚马逊架构创新
未来先进企业一定是API-first的
费良宏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首席架构师
今天软件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和问题是指数级的复杂性,“复杂性杀死了一切”,让想法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多。开源本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想,但是也带来无穷无尽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今天被主流使用的程序语言有700多种之多。随着技术迭代,我们不断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轮子。
现代化软件设计的关键就在于降低软件的复杂性。现代化软件有六个衡量标准:安全、韧性、弹性、模块化、自动化和互操作性。通向这些标准的关键路径就是——API治理。
API即应用程序接口,今天API经济学已经大行其道,超过90%的开发者使用API,到2023年API管理市场价值51亿美元,83%的互联网流量属于基于API的服务。
API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归根结底,API决定了公司的属性,提供了怎样的API就成为怎样的企业。例如亚马逊的业务非常多元,很难用一个概念衡量它;如果以其交付的API衡量,所有的一切特别容易理解。今天,亚马逊电商平台上每个功能都被抽象出来一个独立的API,每个独立的API都可以横向无数次扩展,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业务峰值和新的业务挑战。
今天先进的企业,要成为一家API-first的企业而不是API-Last,也有几个可以自我检验的衡量标准:
能否列出拥有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服务——准确地了解有多少API,以及哪些地方缺少API;
了解组织生成API的方法——确定标准流程在哪里存在,在哪里不存在;
定义业务领域边界,并将组织结构映射到这些边界;
采用API平台,并对其进行标准化;
培训工程、DevOps和产品管理团队,让他们了解API-first的实践。
亚马逊本身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API治理演进的故事。今天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化API平台之一。正如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曾经总结15年来的教训,就是API实践的结晶。这些并不是技术概念,而是看待问题、看待业务需求的朴素的衡量标准和管理思路。
亚马逊机制创新
逆向工作法: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
徐涛亚马逊云科技数字化创新专家
亚马逊的使命是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亚马逊的创新,是从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逆向工作开始的。
亚马逊有一套解决业务痛点的工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运行的第一步是明确业务挑战,即找到真正要解决的业务难题;第二步是输出,即思考需要达到什么结果才能解决问题;之后,为了输出某一结果,看可以利用哪些工具,采取哪些措施,并反复检验;从而明确我们需要输入什么;当然过程中需要不断迭代。
我们也在这样的机制下,衍生出很多成熟工作机制,包括周度业务会、叙事体写作、年度规划和亚马逊面试流程等等。
其中,亚马逊很多知名产品,例如亚马逊云科技、Kindle,都是基于逆向工作法形成的。逆向工作法创新机制,往往包括三个部分:新闻稿、常见问题(FAQ)、视觉资料。当团队计划推出新产品时,先使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语言在一页纸篇幅内,解释产品愿景。这种方式让大家都从客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也是团队用于沟通愿景非常好的工具。
在写新闻稿之前,我们必须问自己五个问题,这也是亚马逊非常知名的五个问题。1)谁是客户?2)客户的痛点和机遇是什么?3)什么是客户的核心价值?4)你是怎么知道客户需求的?5)客户的体验是怎么样的?
一家公司执行逆向工作法,意味着需要在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方面投入更多的想法和资源,包括需要做很多培训、新理念的植入等等。但是可以保证产品的成功率,帮助公司真正以客户为导向,在漫长的旅途中少走很多弯路。
亚马逊永不停歇的创新能力,是其商业帝国最强大的护城河。在这背后,除了一整套具体、可复制的管理准则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使命在不断牵引,并在文化、架构、组织层面不断渗透、迭代和突破。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ipO5P1z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