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在世界变局加快演变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下,2022年中国GDP 达到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不过根据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中国40多年来的首次。
在此背景下,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惠誉博华认为,得益于中国防疫政策的转向,以及稳增长政策衔尾相随带来的合力效应, 2023年中国经济将快步复苏,预计全年 GDP增速将回升至 5.0%。此前,惠誉评级曾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为4.1%,然而在2022年底,中国消费及社会活动的恢复速度快于预期,基于此,惠誉评级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4.1%上调至5.0%。
多项数据也为上述判断提供了佐证。
2023年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荣枯线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其中,新订单指数升至50.9%,高于上月7.0 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PMI 新订单通常是GDP增速的领先指标,这一指标的回暖意味着经济复苏已经开始。此外,2023年1月非制造业PMI为54.4%,比上月大幅上升12.8个百分点,高于荣枯线,非制造业景气水平触底回升。
惠誉博华认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终结连续三个月的收缩趋势,助推了综合PMI产出指数上升10.3 个百分点,并最终达到52.9%,这反映了中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边际改善。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2023年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升至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但同时也要看到,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仍然较多,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巩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疫情高峰过去,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加之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领域的回暖,各地也在“两会”预算中上调经济增长目标。统计显示,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9个将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表示,从各地发布的数据看,2023年我国GDP增幅目标可能会设在5%或以上。“基于我国仍然处于较高速发展时期,面对特殊情况,宏观杠杆率高一点或低一点不会对中国经济健康状况带来太大影响,只要未来仍然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
赵广彬建议,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仍需出台相关政策,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大起大落,而要努力做到政策制定过程多向业界征求意见,执行时给企业留足缓冲时间的策略,从而改进企业营商环境,增强社会预期。
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挑战,赵广彬表示,首要的挑战是新冠病毒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疫情暴发。目前业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比2022年增速更低,这将影响全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并导致我国进出口面临较大压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欧央行等继续加息,对本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预期。”赵广彬分析称。
这些担忧也在惠誉报告中有所提及。
2022年12月,惠誉确认中国的主权评级为“A+”,展望稳定。在评级报告中惠誉指出,中国政府债务与GDP 之比的持续攀升将为主权评级带来下行压力,尽管惠誉已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进行了上调,但预期2023年的经济复苏势头将弱于2021年(此前该年度的GDP增幅为8.4%)。
受此影响,惠誉预计2023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收窄的可能性较小,预测结果显示,2023年政府预算赤字约占GDP的比重为7%,低于2022年的8%,这表明稳定经济复苏仍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实施大规模宏观政策宽松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C1vs8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