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秦创原院士科技成果产业化暨省内首台套氢燃料电池堆产品发布会在西咸新区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详细介绍了电池堆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产品优势及应用场景,并表示将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引导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落地,全力以赴打造氢燃料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陕西日报、西安发布等官方媒体对该活动进行聚焦报道)
氢燃料电池堆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维系着整个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输出过程。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联合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堆,单堆功率最高可达82.3千瓦,体积功率密度达3.58千瓦每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稳定、高效、清洁、零碳的特点。
(图源,西安发布)
作为燃料电池系统或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次发布的氢燃料电池堆可应用于燃料电池公交车、4.5吨燃料电池冷藏车、18吨燃料电池运输车、洗扫车、31吨燃料电池自卸车和49吨燃料电池重卡等商用车,还可应用于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应急备用电源等多元消费级和商用级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在致辞中表示,该系列产品的发布是校企勇于探索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创新之举,是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整合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A+学科,以及化学、电子等八大储能相关学科优势资源,于2021年获批成立,总投资经费4.3949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平台由何雅玲院士任平台主任,陶文铨院士和管晓宏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旨在推动储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在实战环境中培养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西安交大全面推进储能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储能项目孵化,以开放的平台向企业全方位敞开,以多重机制缩短校企项目合作的链条。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外,交大还在去年10月正式获批建设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学校第一个以化学学科为申报主体获批建设的教育部科研基地,也是学校获批的第四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对学校化学学科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以及储能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托强有力的科研平台,交大人不遗余力、开拓创新,在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热储能等技术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高效卡诺电池储能技术、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和氢储能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杨生春教授参与编写了我国首部高等学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用书《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李景雷博士采用模板定向法,制备出了高储能密度的陶瓷材料”“为大规模电介质储能材料提供了一个急需的技术途径”)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交大学子为解决氢能产业链制-储-运环节存在的碳排放量高、成本高、安全性低、核心技术受限等痛点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电氢联产——太阳燃料驱动的高效碳中和产能系统,实现了零碳高纯高效制氢和对外发电,最终捧回全国特等奖。
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是推动储能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是构建储能领域新格局的关键。为响应国家能源战略的布局,加快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西安交大依托6个理工类优势学科(含2个A+),创办国内乃至世界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软科A+,全国排名第一),为国家重大战略技术攻关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支撑未来在储能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双师制”团队,创新搭建了“三包制度”和“校聘企用”模式,形成了校企新型联合体,培养了大量科技转化人才。
在当下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时期和“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储能科技与人才定会成为时代发展、行业进步的“心头好”。西安交通大学也将以此次成果发布为契机,围绕产教融合、氢能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探索,不断促进氢燃料电池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储能产业的繁荣贡献更多智慧。
文章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西安发布、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官微、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等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qY6MeC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