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站内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回复: 0

“太空授课”超级功臣:天链卫星,突破美国阻挠,1.2G下行速率!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发表于 2023-4-3 02: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太空讲座。美女航天员王亚平轻柔的嗓音和帅哥的科普,让大家体验了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大家不由得感觉和8年前的第一次太空教学相比,好像从DVD升级到了1080P。
这幅画质提升的背后,是我国在空间通信中继方面的突破。天联卫星就这样诞生了,它的“副产品”也成了嫦娥四世的功臣。服役中!
卫星测控与通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看过卫星发射与测控纪录片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卫星测控信号注入是有时间的,必须在某个时刻到达某个时刻完成,或者等到一天后,或者因为卫星没有及时注入测控数据,它失去了控制,失去了它!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难理解。卫星围绕地球旋转。比如我国的天宫空间站,绕一圈大约需要92.2分钟。才1000多公里!
其实卫星的高度很低,地面很快就会消失假设测控天线最佳仰角为30度,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公里,那么最佳测控范围只有1400公里左右。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不到180秒就会飞出这个范围,只剩下3分钟的测控时间。
很多小伙伴应该说,下一圈它不会又飞到头顶了吧?那你急什么,一圈只要90分钟,再等一圈就好了,问题是,地球一天只有24小时,一圈92分钟,一天15.6圈,还有赤道上的距离每92分钟相差2560公里。
测控区是以测控天线为天顶,半径为700公里的圆(假设最佳仰角为30度,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公里),2560公里已经超出测控范围。等到明天!
因此,要想实现24小时无死角测控,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布设测控天线。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为了执行阿波罗计划,美国斥资6亿美元(1960年代的货币价值)建造了20多个地面站,但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只能覆盖不到30个地球轨道的百分比。
美国地面测控站如何解决全球测控问题?
早期由地面站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系统是美国宇航局建立的第一个“全球测控系统”STADAN。但很明显,在90分钟的轨道时间内仅仅进行15分钟的测控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所以NASA决定建立MSFN网络,因为70年代航天飞机计划的诞生对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控制,NASA将前两者合并为STDN。
NASA在1972年的STDN如下图所示。此时,DSN已经建立,但STDN需要遍布全球的测控站。轨道备用卫星,最终成为TDRS。
上图是截至2019年3月目前的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配置,其中10颗卫星在轨(四颗第一代、三颗第二代和三颗第三代卫星)。
一颗未发射的TDRS卫星在弗吉尼亚州尚蒂伊的StevenF.Udvar-Hazy中心展出。只需3颗卫星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低轨卫星。结合地面站的配置,可以对卫星进行24小时无死角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Skylink系列中继卫星:突破封锁,大家都知道中继全球
对于TDRS的好处,但是有两个问题。首先是建立这颗中继卫星的技术问题,第一个是中继通信技术,另一个麻烦的问题是天线的对准问题。你不能用当年的机械天线随时跟踪卫星。如果要同时跟踪多颗卫星怎么办,那么星载相控阵天线也是个问题呢?
当然,最麻烦的事其实早就发生了。Skylink卫星是测控卫星中的一颗卫星。展开,如何解决?
地面测控站及远航系列
我国东西最远距离4000多公里,经度相差60度,占地球的1/6360°,但是航天器向东南或西南方向发射入轨,很快就会飞出我国测控区,怎么办?
我国国内地面测控站建设地面站。NASA可以在世界各国建立地面站。只要他们看着他们,他们可以谈判,但我们不能。我们只能建造远望系列测控船。1977年8月31日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下水,先后出征44次,覆盖三大洋44万多海里,完成57项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执行神舟五号测控任务
从远望一号到远望七号,建造了后来的远望21、22系列测控船,用于全球测控。远望系列舰很经典,部署也很灵活,但是造价高,还是需要地面站配合。1996年10月6日,中国基里巴斯测控站建成。曾多次测控我国发射的卫星,造价远低于远望系列测控船。
2003年11月7日,在美国的操作下,基里巴斯与我国台湾省建交,致使我国失去了在基里巴斯的卫星测控站。测控站建设严重受挫。
基里巴斯的测控站1996年以来,我国的海外测控站建设也进入了良好的阶段。截至目前,已有十个海外测控站,如下表所示:
全球100%测控:天链卫星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研制中继卫星,但由于需要与航天计划相匹配的技术和资金,直到2003年1月,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项目才正式获批。
天链一号卫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发射后,我国中低轨航天器测控覆盖率从12%提高到50%左右,完成了神舟七号任务。数据中继。到2021年7月6日,天链一号第05颗卫星发射升空。天链系列共有6颗卫星,覆盖100%的地球轨道测控。早在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的太空讲座就已经向大家展示了天联卫星的作用。整个51分钟的课时,神舟十号飞过了半个地球。如果地面站中继肯定是断断续续的,但是有了Skylink卫星,就没有问题了。在此过程中,信号中继切换没有停止,首次将中国航天通信中继技术一目了然。
Skylink的卫星数量现在已经增加到6颗,带宽相比2013年有了很大的提升,通信的下行速率达到了1.2G,和你使用的5G线路的通信质量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好。数据将降落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然后从那里路由到世界各地。
大家也注意到了,天宫核心舱内有无线路由器,航天员可以自由使用手机等基于TCP/IP的通讯设备,就像在家里使用一样方便。这背后是天联卫星的支持。
另外,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为嫦娥四号准备的鹊桥中继卫星,也是对我国中继卫星技术的一次突破性运用。
有了天联卫星,还需要建地面站和远洋测控船吗?
当然是必须的,但相对来说,对地面站和远程系列测控船的依赖会少一些,而且这些卫星都在天上,对美国也没什么用惹是生非,阻拦之。
但是有一点是天联卫星解决不了的,比如深空测控。我国在火星上的祝融火星车通过在轨的天问一号向地球传输数据,或从地球向火星传输测控信号。一号链根本没用。
不是因为他们的位置或者角度不对,而是因为天线不够大,因为向火星发送信号需要大口径的测控天线,至少几十米,但是近地轨道的卫星做不到暂时达到这个水平,就离不开我们的测控站和远望系列了。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nWXOMVt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