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你的生活充满经验,而不是物品。不要给别人展示自己的物品,而是讲自己的故事。
——作者不详
来过我家的人脑海中通常都会浮现出两个词,那就是整齐和干净。

作者家的杂物间
来过我家的人脑海中通常都会浮现出两个词,那就是整齐和干净。
正如我在第一章提到的,得益于爸爸的遗传,我在整理房屋方面非常得心应手,所以与整理相关的所有事情一点就通,其中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摆放物品。我经常会被问到是如何做到上班的同时还能整理好房间的,还被人怀疑道:“孩子们都还小,是不是有人在帮你做家务?”但由于我有自己既定的整理原则,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因此所有的家务我都是亲力亲为。
每次从客户家回来都很累,而恰恰这个时候我就会整理房间。即使累得要命,但越是这种时候,努力清扫整理的热情就越是高于往常。虽然第二天再整理也可以,但总觉得如果当天完成的话会有一种成就感。我深知这是心理强迫的一种,还曾和关系亲近的专家聊过这个问题,结果他们笑着说:“我也一样。”至今还记得当时我们边聊边笑的情景。其实仔细想想,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在看到整理好的顾客家后,回到家里就会发现房间里散落的物品越发碍眼。整理好之后感受到的舒适与安心反倒是一种休息,我的这个习惯就是在这种情感经历中形成的。
由于我家有小朋友,所以家里每天都会出现无数次像被炮弹轰炸过的情况。虽然有时也无法做到跟着她们挨个收拾房间,但出于有意识地去接受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想法,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客厅和厨房,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已经养成了及时整理的习惯,哪怕有时会忙到很晚才睡。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敏感,即洁癖症,但我似乎只是单纯地喜欢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不是那种刻意追求干净的人。比如,我的车里经常会散落着孩子们掉落的饼干渣和垃圾,客厅的绿植叶子上有时也会落满灰尘,对此我通常都是视而不见。即使这样我也没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我肯定没有洁癖症。然而,当看到散落的物品时还是会感到不舒服,如果物品摆放整齐,我的内心也会跟着心平气和。有时我还会把整理杂物看作是缓解一天疲劳的方式。
认识丈夫时,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婚前我以为所有的男人都像爸爸一样善于整理,然而婚后却令我大吃一惊——到处都散落着衣服,这让我感到很陌生。现在已经到了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也能知道丈夫前一天在什么时间吃了什么食物的地步。丈夫完全没有整理的习惯,他并不觉得到处乱放东西是不对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丈夫非常爱干净。他只是不整理而已,却是个讲卫生的人,大家不觉得这个情况非常有意思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每个人在看到凌乱物品后的感觉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我看到东西没有收拾会觉得很不舒服,而我的丈夫却没有任何不适。也许看到整理好的物品会觉得舒服是源于自己的经历吧,就像在整理现场感受到的惬意会指引我深夜也要整理房间一样,希望能反复体验整理时的情感。也许看到整理好的物品所感受到的情感,是源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收获到的喜悦。
丈夫说自己婚后看到整理好的袜子、衣服、鞋柜,体会到的一个事实就是,物品整整齐齐的状态会让人感到愉悦与安心。不知从何时起,他还养成了每当工作进行得不顺利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整理书桌的习惯。在抚摸自己喜欢的照相机或者零部件的过程中,思绪也会一起被整理。与此同时,不安的心理状态也会平静下来。
这里还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在整理的过程中,内心会得到安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也会像丈夫所说的那样,每当遇到困难或压力大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调整家里的布局,然后进行整理。通过这一行为,在活动身体的同时,也可以将心头事与物品一起挨个地梳理好,要么平息杂念,要么就彻底清除干净。值得一提的是,在清空物品的过程中喜悦反而会充斥于心。
当然,也会有那种即使处于凌乱的空间中也不会觉得难受的人,就像我的丈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体验过在整理好物品的空间中能够感受到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在本能地追寻健康、卫生、舒适的生活空间,然而,随着人们认为整理是件难事儿,是超出自己可接受范围的一种能力后,这种本能也就随之丧失。
委托我们进行整理的客户在整理结束后经常会说:“真应该早点这么做。”其实大部分的整理工作基本上一天就可以完成。除了个别房屋规模比较大,其余那些说“自己几十年来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而积攒下来的物品,基本上一天之内就能和专业人士一起整理出来。如果经历了整个过程,就会在全新的空间里感到耳目一新,进而会希望再次体验这种令人愉悦的情感,因此即使有时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仍然会反复地进行整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看到凌乱物品时的感觉。如果曾通过整理而感到愉悦,那么希望能再次回想起当时的感觉,请重新开启新的整理。如果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那就非常值得尝试一下了。我敢肯定地说,这会是一种无比愉悦的感觉。 |
|